写论文,我们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它是具备科学性的,这就要提到学术的四种规范。 第一,格式规范。论文都有通用的格式,比如题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但有些论文是有特定格式的,如果我们投稿对应某个目标期刊,是要采用目标期刊格式的。第二,语言规范。实际上,现在的论文已经不是纯粹的学术语言了,其中也掺杂了一些行政性的、总结性的话语。比如,思政类论文的作者,很多话语都是具有引导性、强化性、统筹性的行政语言。某些期刊在对策部分喜欢采用总结性的话语,按理说这种大而空的语言是不受待见的,但也要根据期刊的偏好不同,视具体情况而定。第三,伦理规范。不能造假、不能P图(其实P图就是造假的一种具体形式)、不能泄密。不论自然学科还是人文社科,我们的数据是不能造假的,如果我们要做参考,可以从统计局、教育局、文化局等正规、权威的地方获取。如果涉及实验数据,一定要有确切的记录,而不是按理论上A加B等于C的方式去写论文。不能造假不单指数据,内容、图表论文的所有部分都不能造假。第四,道德规范。直接复制粘贴是最不可取的,这属于抄袭,可视为学术不端,但这种明面上的抄袭也分为线上(已刊发的)和线下(比如课题组的),再就是代写代发,这种事情是要不得的,因为它直接跟个人信誉、学术声誉挂钩。(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前的“搜商”训练》,专家:何义珠)
如果我们对学术热点不感兴趣,那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积累。具体如何积累,包含三种路径:第一种路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研究。马基原理出新东西不是很容易,特别是我们去解读马恩经典作家的一些文献,可能会发现今天的解读不一定比十几年、二十几年前高明多少,有可能我们已经给它扣了一个新时代的帽子,这种可能性也是有的。我们如何找到一些新的点呢?如果从概念史的角度出发,能够找到基本原理当中的某一个概念,从这个概念的缘起出发,从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学科当中的含义,说到它在传统中国文化当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再谈到今天的语境。第二种路径,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研究。当下,有作者研究“红色文化”,特别结合上海精神去做红色文化。上海精神与红色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怎么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如果进一步追问下去,就是:红色文化在今天的样态如何?甚至于说,在今天上海的样态与革命时期相比较,有哪些不同?肯定会有一些不同,这是毫无疑问的,关键问题是能不能找到点。第三个路径,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基础,对于我们论文写作、方法拟定、整体行文,都是必不可少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跨学科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文为例》,专家:魏崇辉)
简言之,本体研究就是关于课程思政本身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本体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专业跟思政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效果、融合的条件、融合的主体等。如果考虑融合的主体,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就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二者叠加就是课程思政教师(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这个称谓),现在有人写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的论文,显然就是在写“课程思政教师”的问题,可能搞半天发现双方各自都不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能力。融合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授课程时会面临上述问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同样问题,他们突然发现专业课里面有了思政的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写“课程思政的学习获得感”,从学生的角度写,可能又延伸至关于课程思政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若以主体为例,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可以集中到课程思政主题上来做选题、写论文。 如果从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背景、融合的结果等切入,那就更多了。比如,融合的方式,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比如经济学里面怎么做数据,文学里面怎么做文本阅读等,它是有区别的。但是就融合方式而言,经济学专业原来的学习方法,能否用到经济学课程思政上来?文学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否用到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上来,能否迁移过来,是否可以这样做?这都是课程思政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它融合的不只是内容,从课程思政本体角度来讲,它也是分很多方面的(内容、方式、效果、条件、背景、主体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对2021年的学术热点进行总结、归纳,可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学术热点选题归结为十个。第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做法治思想研究,如果说仅仅是在意识形态内部,想出新东西,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我们研究建党百年的法治实践、百年的历程,有哪些值得汲取的经验,对于未来的发展有哪些启示、启发?这个倒是可以去做。第二,我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去年(2021年)是建党百年,其实今年还可以做。把“奋斗”两个字替换,比如中国共产党百年“什么”的伟大历程、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再往里填新的东西,找到与自己专业的契合点。第三,中国现代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客观来讲,这个跟马学科专业关联度不是很大,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关联。比如说研究知识考古学,不是不可以做,但要体现出我们怎么做才会有新意。第四,数字时代劳动的哲学审视。如果要想长期把它作为学术的兴趣点,可能要去了解数字时代或者数字经济理论的发展逻辑,甚至于说可能需要一些理工科的知识积累。第五,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的规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来看,我们进行反垄断,是因为资本逐利的本质依然存在。在社会主义语境之下,它是怎样表现、展示形态又如何?这个东西也值得我们研究。第六,新型举国体制下重大科技创新管理研究。比如,马学科的同学做一个什么东西,要防止出现“科技创新”的陷阱。第七,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比如社会学、法学、政治学,甚至说农学等多学科视域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怎样的。另外,还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全面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碳达峰、碳中和与绿色转型三个热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跨学科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文为例》,专家:魏崇辉)
教育本位即强调思政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属性。以思政科学为例,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政治还是教育?可能80%的人都会觉得是政治的,不然它就会归到教育学科里。但是,即使如此,思政教育本身的教育属性,我们也不能忽略,因为它不是纯粹的政治,而是马学科里离教育学最近的方向。直白讲,它就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一个学科。具体是怎么教马克思主义的,这就是个教育的问题了。选题思路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和专业在教育上的一致性。具体操作上,我们要考虑教育的基本要素,比如主体、客体,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目前关于主客体到底是谁的争论仍在继续,且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主客体,教育的基本要素还有诸如效果、关系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