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本体研究”的选题思路
简言之,本体研究就是关于课程思政本身的研究,我们把它叫做本体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各种专业跟思政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效果、融合的条件、融合的主体等。如果考虑融合的主体,最明显的一个主体就是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二者叠加就是课程思政教师(虽然现在还没有确定这个称谓),现在有人写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胜任力”的论文,显然就是在写“课程思政教师”的问题,可能搞半天发现双方各自都不具备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能力。融合的主体还可以是学生,教师教授课程时会面临上述问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也会面临同样问题,他们突然发现专业课里面有了思政的东西,可能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写“课程思政的学习获得感”,从学生的角度写,可能又延伸至关于课程思政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若以主体为例,各个学科、各个专业都可以集中到课程思政主题上来做选题、写论文。
如果从融合的内容、融合的方式、融合的背景、融合的结果等切入,那就更多了。比如,融合的方式,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是有区别的,比如经济学里面怎么做数据,文学里面怎么做文本阅读等,它是有区别的。但是就融合方式而言,经济学专业原来的学习方法,能否用到经济学课程思政上来?文学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否用到马克思经典文本的阅读上来,能否迁移过来,是否可以这样做?这都是课程思政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它融合的不只是内容,从课程思政本体角度来讲,它也是分很多方面的(内容、方式、效果、条件、背景、主体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