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习的惯性思维带给我们很多误区,比如说做原因分析的时候,往往是写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文化原因等,这种惯性思维早就存在在了我们的头脑中。如果把这些背景内容当成原因去写论文的话,没有任何编辑会让我们通过第一关。 具体而言,因果有很多,比如说在比较的情况之下,韦伯讲了一个最简单的。他不是列举原因有哪些条,而是在比较的情况之下进行说明,比如说中国没有发展出资本主义,西方发展出了资本主义,中西分别具备哪些条件,若都是一样的就不是原因,不一样的差异点才是形成最后结果的原因,所以我们必须有一些因果解释或比较研究等基本逻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焦点和热点的一种情况是来自于经济形势的发展。比如说,当前可能数字经济就是整个现实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去研究这些重要问题中的很多理论问题,就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同时,焦点和热点问题也有可能来自于学术界。比如说,某一个时期学术界的一些大佬,他们可能会关注某一些问题。这些大佬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是一些期刊的主编。学术界大佬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也可以被认为是当前的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 (摘自经管专业高校教师高质量SSCI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及教训》,专家:王大中)
虽然博士论文包含很多内容,但是其中一部分是按照教材来写的,比如先写背景,再写过程,最后写结果,。如果我们按照教材的写作方法去写博士论文,那么博士论文写的很多背景就不能按期刊论文发表,因为我们就是按教材那个结构去写的,或者接近教材的内容。退一步讲,即使博士论文有一两章是新鲜的,有所创新。但是如果研究背景,甚至其中的一两章内容完全就是已有知识的一个罗列或者介绍,那这篇论文不可能发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社会关照力是选题的三个驱动力之一,意在让大家去关心社会,关心民生疾苦。科研工作者不能只钻研理论,只关心理论性知识,还需要了解实践性知识。社会关照力也是选题评估标准“有用、有趣、有情怀”中“有情怀”的体现。它就是要唤醒我们头脑中实践性的知识,回归实践,凭常识、直觉和经验去做判断。例如“老年社交”这个选题可能无法凭直觉来判断,但是通过观察和访谈或许就会有结论,这种方法比通过知网查阅文献要好很多。但是当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关照社会的能力,失去了回归实践的能力,这是硬伤,是思维方式的缺陷。(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方向选择技巧与极简选题术:选题难的技术性分析与结构性重建》,专家:乌角先生)
选题最重要的驱动力就是“从小到大的逆向驱动”,包括“从小到大”和“逆向缩小”,它是两个逻辑的嵌套。它坚持从小到大的方向,贯彻选题三要素的下沉,让选题三要素多轮下沉、多轮循环、多轮重复。与此同时,每一轮操作都卡着最小最严格的要求去做,不断缩小范围让每一步做得都很扎实。“从小到大的逆向驱动”真正通过“选题”中介实现了“写作对研究的倒逼”。一方面“写作通过选题倒逼研究”,另一方面“研究经由选题进入写作”。拿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举例,如果每一轮都卡着学位论文要求和卡着期刊论文的要求做,那么卡着期刊论文的样子去做出来的东西整体质量会更高,因为它的选题更难、要求更高,这就是通过一个从小到大的逻辑来倒逼质量的提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方向选择技巧与极简选题术:选题难的技术性分析与结构性重建》,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