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来源是实践。年轻的老师可以在自己具体的教学工作当中,或者在自己的调研当中去发现一些问题,看看有没有新的切入点。第二个来源是阅读。除了实践之外,可能更多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比如本领域的经典文献,本领域的学科历史,本领域的优秀期刊文章,这些是需要我们阅读的。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阅读自己学科的经典文章、经典的著作。此外还要阅读论文,这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态化的一个动作。每天关注一下知网更新的新的文章,特别是追踪式的阅读。我们关注到某个领域某个期刊,它具体在某月的月底、月初还是月中会见刊,我们可以定点去阅读,这些都会帮助我们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也就是我们的写作来源。(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老师)
首先,我们需要意识到,一切研究都是从“问题”出发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就开始回答问题,比如小学时我们就在课堂上回答数学问题、语文问题或是其他问题,即便到了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我们仍然需要从“问题”出发。在我们生活中,“问题”真的是非常重要的。有的问题可能和我们专业相关,有的问题也可能和我们的专业并不相关,但保持“问题意识”会促使我们对未知事物不断进行探索。其实很多课题都是源于日常生活——发现了某一现象,但是不知道它的结果会怎样。当然,我们可能也会去预测一个结果,但这也需要通过研究加以证实。希望大家能够对已知事物“求真求实”。(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姜霞)
如果你觉得一本期刊各方面都很完美,是你的梦想目标的话,可以看一下它的的Editorial Board,它会介绍期刊的第一页内容,也就是期刊是由谁来主持,期刊口味如何。特别是在你的文章里面,可以有意识地引用一下编委成员过去的文章,有可能会提高你投稿的入围概率。但这不是说跟你论文不相关的文章要硬去引用,只是说如果相关的话,可以去引用。因为任何人的文章都希望有更多人去引用,那你引用别人的文章对他来说是一件好事,也会让他的影响因子上升。(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李嘉)
研究问题主要按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研究问题”的顺序提出,这其实也体现着“从大到小”的过程。首先是“研究领域”。每个人其实都有自己所在学术领域,比如民族音乐学领域。但其实“民族音乐学”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所以我们需要从这个学术领域当中逐步过渡到研究主题,也就是研究方向。还是以民族音乐学为例,如果研究方向是“少数民族音乐”,则可以继续缩小到自己的生活地域,比如四川省。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其实就是对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收敛,逐步将范围缩小。在研究主题的范围之内,再确定自己题目或者去寻找问题。(摘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系列讲座《音乐学科论文写作与课题申报在线研修班(阿坝师范学院)》,专家:姜霞)
课题书都需要写参考文献,但“凑文献”这种做法肯定是不可行的,一定要注意前后的对照。正常来说,其实不用费尽心思去对照,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如果以诚恳的态度做这件事,它自然是对照的。如果前面文献综述引用了10篇文献,那么从这10篇里面选两篇高质量的文献,还挑不出来吗?不可能前面引用的都是级别比较低或者质量比较差的文献,以至于后面列参考文献时都挑不出好的,只能全部重新去找。如果是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同时这也说明文献综述部分可能也没写好,毕竟没有高质量的文献作为依据。总之,无论从哪一方面看,“凑文献”都是不可以的,而且这也是一种不诚实的做法,会给评审留下不好的印象。(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优秀学员成功案例经验与分享:如何申报管理类国家社科基金?》,专家:周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