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的研究分析工作遵循的是一种所谓的“渐进式聚焦”法则。研究者会把自己当成一个漏斗,让数据缓缓地通过自己的双眼。你需要一遍遍地阅读、再阅读那些田野笔记和转录资料,一遍遍地筛选、阐释、对比,最后才能对自己的观点做提纯。研究者就像是在针对研究问题做拼图游戏,努力把那些分散的数据集合在一起,拼出一个深入、全面、丰富的完整文化图景。这些工作必须一步步地渐进式地完成,绝非轻轻松松的一日之功。研究者对已有的发现,对所用的方式,对自己的角色,对问题焦点是否有改,对问题范畴是否有变,都要时时加以反思。(摘自《做质性研究,先读我》,作者:林恩·理查兹,重庆大学出版社,2022年11月第1版)
很多人在写论文时,常常发现自己研究的主题或概念下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不知道再如何提出一个新的研究问题。比如如果要研究“移民”,很多人会从移民的身份认同、定居意愿、生活方式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个时候“移民”的概念可能仅包含“移民后”这一标准;然而根据概念定义“移民可以理解为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地方”可知,对于移民群体而言,他们在两个地方都拥有某种意义的“家”。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延伸出另外多个研究问题,比如,什么意义上的家才算是移民群体眼中真正的“家”?住在第二个地方对于他们的意义,是否与住在第一个地方相同?在两地之间来回移动,这种动态的生活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等等。将研究的主题或概念拆散,视其为能够独立各自变化,便可以从中发现更多可研究的、具有创新性或陌生感的研究问题。(摘自《社会学家的窍门:当你做研究时你应该想些什么?》,作者:霍华德·S.贝克尔,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第1版)
进行文献综述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出于个人的求知欲,想了解关于某个主题现在已经知道了些什么;也有一些是出于实用目的,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或者为项目规划、改进及评估申请资助时,因被要求了要提供文献综述而去写。但是很多作者的文献综述存在各种漏洞,甚至严格意义来说,并称不上是文献综述。 进行文献综述前需要先找到可以综述的文献,在文献综述中也需要遵照既定的目的合理展示文献观点。这一过程要想完整呈现,需要包含七项任务。一是选择研究问题;二是选择目录或文章数据库、网站和其他信息来源;三是选择检索词;四是应用实用筛选标准;五是应用方法学筛选标准;六是进行综述;七是综合结果。(摘自《如何做好文献综述》,作者:阿琳·芬克,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前后同时缩小,就是选题名称的前面缩小,后面也缩小。比如中标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选题来自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课题名称前半部分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的缩小,而后半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对指南条目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 再如《思政课话语有效性的增值评价研究》这一课题,对应的指南条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前面的“思政课话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后面的“增值评价”是对“考核评价”的缩小。类似的选题思路,同样出现在《传统儒学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人格美育的启示研究》,其对应的指南条目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摘自《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申报的10个选题模板》,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3日)
常识是人们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形成的认知。换句话说,常识关乎“日常现象”与“社会上具体的人”。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跟“常识”紧密相关的那些人,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特别是回归日常现象对人的认知的影响。假如一个选题只关注“抽象现象”而“不见其人”,那么,这样的选题就很难对人产生“价值”。选题如果不能让个体的人产生共鸣,也就难以让更多个体产生共鸣,无法引发广泛的社会共鸣,也就难以让人产生认知上的教育,最终削弱论文选题本身的社会价值。因此,论文选题“回归常识”,就要回归日常现象对具体的人的影响。(摘自《从日常生活工作中寻找论文选题的五种简易方式》,作者:刘小华,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