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前后语句的逻辑连贯,对于论文写作来说是较为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一项要求。但很多论文的行文看起来思维并不严密,前后内容有较多逻辑断层,甚至会带来内容拼凑之感。因此,掌握论证逻辑性的实用方法是较为必要的。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四种。第一,多用关联词,强化语句连接。尤其是将一些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连接词运用在观点论证过程中。第二,巧用指示代词,保障语意贯通。在论文中使用指示代词,能够将论证各部分有效连接起来,方便读者顺次阅读。第三,重复核心关键词,形成一条连贯脉络。将论证核心观点时较为重要的关键词穿插在相应的论据表述中,则能够带来前后贯通之感。第四,有区别地做复述,推动论证前进。可以换一种全新的方式再重复一遍之前的语意,以免显得单调。语句的逻辑衔接需引起作者十足重视,在平常的论文训练中要有意识地总结经验,加以练习。(摘自《C刊论文逻辑性的四个呈现策略》,作者:张文静,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4月6日)
在审稿过程中,期刊编辑会对论文的论证逻辑进行仔细评估,以确保其逻辑的合理性和说服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审稿主要注重如下三重逻辑:一是问题推导逻辑是否成立。研究问题的推导逻辑是否客观真实,是学术研究基础要求之一,只有建立在可靠数据、方法和严密逻辑推理的基础上,研究问题的推导过程才能获得期刊编辑或读者的认可和接受。二是正文框架逻辑是否成立,一个清晰、合理的框架有助于组织和呈现研究内容,展示论文的论证思路,提高论文的严谨性。三是论证匹配逻辑是否成立,论点和论据相匹配,不仅能够提升论文的逻辑和说服力,还能够增加其可信度和可靠性,帮助论文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摘自《C刊编辑审稿的三重逻辑:基于一篇“退稿—修改—录用”C刊论文的过程分析》,作者:胡乐浩,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1日)
在教育领域,识别出研究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所有人都曾置身于教育体系中,起初作为学生,然后可能是教师、管理者或家长。不管研究者扮演过哪个角色,都可能已经观察到或者讨论过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大量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假设你认为与班级规模为28人相比,班级规模为18人时教师的工作更有效而且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你想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你的想法。但是,可能有很多人想到了这一主题并且研究过,因此,这一主题可能已有大量的研究。你所做的是发现了一个研究主题,或者你想要研究的一个宽泛的领域。而研究问题则是宽泛的主题领域中你认为重要的教育问题。例如,在远程教育这一主题领域中,可能会有与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或学业成就评估的准确性相关的问题等等。研究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取决于你开展的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摘自《教育研究:定量、定性和混合方法》,作者:伯克·约翰逊、拉里·克里斯滕森,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4版)
典型案例作为证据的一种类型经常会被用到。持论者常常用一段活灵活现的有关某个事件的生动描述,以便让听众动之以情。对我们而言,典型案例常常很有说服力,因为它们是那样具体生动而又细致感人,很容易就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因为生动具体的案例诉诸我们的情感,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再纠缠于它们作为证据的价值,不再搜寻其他更为相关的研究证据。这种引人注目的典型案例更需要去留意。 尽管典型案例和某个结论表现出一致性,也不要因这种一致性忽略了进一步地判断。别忘了求证“这个例子有没有代表性?”“有没有强有力的相反的例子?”“这个例子被提及的方式中有没有偏见存在?”,通过求证,让典型案例成为真正强有力的证据。(摘自《学会提问》,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当研究者开始扮演参与式观察者的角色时,要尝试着去观察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做好笔记并写下想法。不要仅记录与自己的研究问题相关的事情,要对情境进行研究,借助所有的感官,用文字和草图来描述它。对事件进行记录,要能分辨出特殊事件和日常事件之间的区别,然后寻找这些事件中有哪些具体的行为。对研究情境中的参与者进行记录。根据年龄、性别、社会阶层、民族等来判断:他们是谁?他们在做什么和说什么?哪些人相互之间有影响?他们会驻足观望什么?或者会以什么方式做出反应。因此,田野笔记不仅描述了人们正在做什么和说什么,而且描述他们穿了什么、如何装扮自己,以及怎样利用空间距离。作为参与式观察者,需要有意识地观察发生在身边的研究情境、研究参与者、事件、行为以及姿态等。在这个过程中,记录下所见所闻以及想法和感受。随着观察的进行,要开始寻找其中的模式,并抽象概况出个体和行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摘自《参与式观察方法的目标与实施》,作者:林含笑,公众号科研写作研究所,2024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