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去投入、去学习、去看文献,专注其中,我们不会觉得太累。否则,把一个我们完全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拿来研究,肯定非常痛苦,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做而做的。但如果我们自己有兴趣,从兴趣爱好出发的话,可能会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专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或者说我们的灵感也就会越来越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怎样发现好的研究选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专家:王素洁)
面对审稿意见,作者不应该想当然地按着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审稿人的意见。审稿人的思维方式与作者是不一样的。作者是证明,审稿人是质疑。审稿人和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占有资料的程度都有区别。因此,作者应该多换几个角度来审视,努力找到审稿人这样理解或提问的理由,针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来解释,顺着审稿人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来界定问题,从而转到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上来。单纯从作者的角度阐述为什么,审稿人有时会难以理解你的思路和角度。(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
研究发问不应停留在事实层面,还要能够追问问题背后的意义,暂时搁置现实问题,而专注于现实问题背后的理论回答。假如能够将这一类型的问题做理论性的系统回答,解决对策也就自然而然。要关注现实问题,习惯使用政策性问题作为研究发问。例如“怎么才能让‘钉子户’不上访?”,问得很有现实意义,但它不是好的学术问题,因为它没有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理论问题。学术研究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揭示社会因果机制。为了获得这类问题的学术答案,可以这样问:“‘钉子户’上访的社会动力机制是什么?”(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核心期刊论文的生产过程》专家:刘西川)
不管是在论文处理的什么环节上,只要还没有确定被录用,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尽量避免给审稿人或编辑提供退稿的理由。一旦被抓到退稿的理由,那么也就是论文终止审查的时刻,包括以前作者留给编辑的印象也会成为编辑评价问题严重性的标准。如何做到不给退稿留下借口,那就应该做到让审稿人和编辑:看上去对,读起来顺,想一想信。(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
我们在学习借鉴他人的文章时,不要用崇拜心理去阅读,即便这篇论文写得非常好,但仔细看,它可能还是会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无完人”。我们不用把别人的论文看得高高在上,如果跟着别人的思路走,那就没有自己的创新点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5篇C刊论文作者分享:基于核心期刊偏好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何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