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才有东西可以改得更好(如果有需要的话),不写就永远无从得知是否能够出好作品。只有写出来以后,才能评判写得好不好。如果觉得写得不好,再改就是了。如果你没有办法开始写,不妨试着针对你提出的研究主题,列出你觉得重要的研究限制事项。不要给自己设定数量限制,只要想到的,不管有多少都尽量列出来。就像你所写的任何其他东西,随后总有机会可以修改。一旦你不想研究的项目都写光了,接下来你就比较容易写出你想要研究的是什么。(摘自《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作者:哈利·F.沃尔科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我觉得学者是个很特殊的群体。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一批人专门从事科学、艺术、文学这样的精神产品的创造,我们可以把从事学术活动的这个特殊群体叫作精神贵族。精神贵族,不是那种寄生的贵族,是有创造性、有自己本领的贵族。作为精神贵族,学者的使命有两个。第一是创新,这是我们这几天一直强调的,就是写文章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有原创点。创新是学者的第一天职。(摘自《不发表,就出局》,作者:李连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借光模式”是一种“我”+“您”的合作方式。相对而言,“您”就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大咖,或者具有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在学历水平或职称级别上比“我”的档次要高,采用这种模式是可以提升核心期刊论文投稿的录用率的。但是,提前要征得对方(“您”)的同意,否则刻意捆绑,冒用外力(“您”)的支持,涉嫌侵权,构成学术不端。所以在“借光模式”上,要巧用、慎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15篇C刊论文作者分享:基于核心期刊偏好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何义珠)
文学对社会生活是一种审美反映,审美是文学的特质。审美反映的独特的对象、内容和形式决定了文学研究的特性。一般来说,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作家、作品、世界、读者及其相互关系。其中的“世界”指的是对文学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等。文学研究既要研究文学与民族历史、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文化经济、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关系,描述文学发展的轨迹,对所有文学进行概括,寻找它们的共性,探索整个文学活动的特征及变化规律;也要研究具体的作家、作品,如文学语言、形象、技巧、风格、体裁、思潮、流派等,致力于说明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个地域、一个作家群的文学个性,总结艺术创作的规律。(摘自《中文学科论文写作》,著者:卢卓群,普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首先,理论性研究的目的毫无疑问是为了建构理论或验证理论,应用性研究往往也需要从一定的理论出发,运用理论工具分析实际的社会问题。其次,有些研究课题也可以具有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双重特征,即它在研究具体问题时,既希望对社会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同时也企图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最后,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的区别在于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理论性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经验研究发展出某种一般性的社会知识,应用性研究关注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相同的研究课题,它们的关注点不一样,所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因此,从研究的逻辑来说,理论性研究一般遵循的是“理论→经验→理论”或者“经验→理论”的过程;应用性研究则是“理论→经验→对策”的过程。但是,总体上看,理论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还是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的时候很难区分开来。(摘自《社会研究方法》,著者:仇立平,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