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主要在说理,而非字句的堆砌,并不是越长越好,通常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一般都有字数的规定。初稿是长是短,得视个人习惯而定,一般来说,先为长篇,再作删减,然亦不宜过长,而增加以后整理上的困难。(摘自《如何写学术论文》,著者:宋楚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第1版)
在参考书籍做笔记时,一定要了解,不是所有的书和资料都要花相同时间一一细读,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曾说过,有些书必须慢慢品尝、咀嚼消化,有些书可以囫囵吞枣。因此阅读的速度完全要看资料的重要性,再由当事人根据实际状况作决定,不能同样看待,采平头主义方式处理。(摘自《如何写学术论文》,著者:宋楚瑜,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年5月第1版)
很多论文存在这样的问题,整篇论文中没有或不用方法,就是作者自己怎样理解所研究的问题,他们就怎样去写,没有理由,也没有论证,整篇文章就只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但这样是不合适的。学术论文的写作特别强调对话意识,如果你把论文写成一篇自言自语式的、没有方法的文章,那么,它就会影响到论证的严谨性,又会造成别人在读你这篇论文时,不能判断你的专业性以及你对研究问题思考分析的路径,从而很难看出你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摘自《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南》,著者:周传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第1版)
论证型论文在社会科学论文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类论文的写作只能是对学术问题加以探讨和阐释的研究过程,也就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对某个学术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如果对一般社会问题泛泛而谈,或者采取处理政治问题的方式去处理学术问题,就会使学术论文变成一般的社会理论或政治理论文章,失去学术论文的基本特征,论证型论文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理论性。本来,一般学术论文就是要“论”,而论证型论文则要求具有更高的理论思维,即严密的逻辑性,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在投稿过程中,编辑、匿名审稿人包括刊物都是要对我们的文章负责的,大家都全力以赴致力于将我们的文章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因为文章一旦刊载出来,是没办法再进行改动的,在面对审稿意见时,建议大家一定要尊重责编的意见与他们进行充分的交流,保持学徒心态,积极修改力求文章能够达到高质量、高水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期刊论文投稿解惑与写作建议》,专家:崔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