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论文观点正确、材料真实、论证严密,这一切又缘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不感情用事,客观公允,不主观臆断。因此,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要客观,不得带有随意性,不得带有任何个人偏见。这与一般的议论文任意表达作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3)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要有说服力,不得凭空捏造,要通过作者缜密地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可靠的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如果我们的论文写出来,看上去就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调查-问题的解决”这样一个逻辑过程,想去发表,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难,因为太大众化了。我们需要突破这个认知,去另谋途径,让自己的论文看上去更加创新,有别于他人,这样这篇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针对论文基本构成的每一个部分,我们尽量去让它创新,尽量去让它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要搞得花里胡哨,一定要符合逻辑、符合规范、符合学科。我们可以从标题开始,从题目开始,从摘要开始,从序言开始,从研究方法开始,尽量去采取独特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材料来丰富我们整篇论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杰)
这里是说所研究的课题,虽然不是新的,是前人已经研究过并形成了定论的,但前人的观点不正确。发现这种不正确,推翻前人的定论,并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是科学研究创新性的重要表现之一。近代科学家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学说;中国清代医生王清任推翻了古代的“心之官则思“的谬见:李四光否定了中国内地无石油的所谓权威定论;邓小平纠正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错误观点,等等,都表现了创新性的理论勇气。当然,有的学术论文虽然没有提出新的观点,但它匡正了某种迷误,指出了某种偏颇,打破了某种迷信,校正了某种通说之误,这类只破未立的论文,同样具有创新价值。(摘自:《学术论文写作通鉴》,著者:陶富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学科论文有固定的理论支撑,特别是马理论的,我们要写一篇文章,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非用我们的话把这个问题说下来,而是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把问题说清楚),需要用前人的理论来支撑我们的这个问题。马理论有时政、有原理、有近代史、有外马等等,它们每个学科之间会有它的理论体系,现在很多的期刊会专门开辟一个栏目,有专门针对马理论的某一个代表人物或者马理论的某一个思想,会有专门的栏目划分,这种文章也特别需要理论支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杰)
人家有个思路、有个方法,你去重复一遍,得出个不同的结论,这样的文章很难发表。顺便说一句,即使是为了学习,重复别人的研究时也要留个心眼儿。我问过几个做计量分析的学者,是密歇根大学毕业的。他们研究生时要求老师提供数据,重复老师在好刊物发表的文章。有趣的是,他们没有一次能够完全重复老师的分析结果。这只能说明一点,当年老师做的分析有艺术成分,艺术性的东西不能重复,老师也不会写在文章里。(摘自《不发表,就出局》,作者:李连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