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文章都缺乏一个共识性的东西,即没有一个框架,没有框架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没有主题的东西就把论文写出来了。分析框架是说明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它的内外要素或者其它要素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因这种关系产生了哪些问题,进而怎么解决,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把它写出来,别人(编辑、评委)就会觉得我们的论文比较散。假若有一个好的分析框架,(至少)应该把它画出来,好的分析框架画出来之后,我们的思路也进一步清晰。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的过程。边写边想,写和想之间形成一种交流互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这个解释并没什么难度,但在现实操作中却非常难,很多人沉沦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状态,已经不会从理论回归到现实。以“翻转课堂”为例,不论是技术转向,还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都是理论性的东西,那实践中的东西是什么呢?比如,有人写了“翻转课堂课前自学质量评价模型”,其中“课前自学”就来自于现实。研究它就是要解决在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时,面临课前自学环节质量不过关的难题。这是一个棘手的实践问题,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从知网上找不到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从现实中去找办法。那么围绕“翻转课堂课前自学”,可以去写质量评价模型,也可以写自主学习过程或者写课前自学的方式方法,还可以写课前自学与课中教学的衔接等等,这些都是实践性的问题。落实到具体方法上,有人会去建模做定量研究,也有人去做整个自主学习过程,例如,“翻转课堂自主学习过程模型的扎根理论研究”,要搞清楚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为什么学不好,就得先弄明白这个过程里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想把它的过程搞清楚,就得用一定的方法,纯做理论研究是搞不清楚的,必须去做实践研究。再如,“翻转课堂课前自学方法的深度访谈研究”,这个质性研究,它是要做什么?虽然大部分学生课前自学做得不好,但是有一部分学生做得可以,那我们就围绕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从他们的描述中,提炼出他们的自学经验,然后再去扩散推广,也就是说把实践中的东西理论化之后再用于实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十分钟选题术”现场直播》,专家:乌角先生)
所谓的案例其实包括很多,不论是报纸还是网络上的新闻报道、采访记录等,这些都属于案例。为什么说案例也可以深入,因为媒体性的报道篇幅一般不长(要有阅读的普适性,若文字太多,将报道写成万字以上的专业性文章,于当下时代,很多人是不会去看的),但它们往往会对社会现象或者是一些实际问题提出观点,批判性也好,倡导性也罢。 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这些观点去研究这个现象背后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案例报道中,一定会有实际性的问题存在,否则,这些内容完全没有报道出来的必要性。那么,我们就通过这些案例去发掘它背后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历史问题等等。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拟定题目,再去用我们自己的研究视角、研究的理论或者是方法来进行论证,这样,一篇论文也就出来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我们现在提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实质上就是要我们解决一些实际性的问题。现在很多论文都是对策类的文章,个人觉得对策类的文章不仅要提出一些想法,比如,怎么样解决某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样创新性地提出解决某个问题的方式,这个才是最重要的。不能说我们的对策或方法都没什么兴趣,或者已经有人提出来了,还是要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要多了解一些,这才是最重要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要把论文写好,能够体现创新,多是指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角度新,但我认为论文的创新其实只有一点,那就是结论创新。其它都是假的,如果我们用一个新方法得出一个旧结论,那论文是不能发表的,但如果我们是用一个新方法或新视角又或是新材料去得出一个新结论,那这篇论文就是好论文。由此说,论文的创新性是一个结果性的评价,真正的创新恰恰在结论,而不在他处。进而说,我们在做选题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是否具有创新性的,因为选题只有做完了,甚至我们的论文写完了,才能去把创新性给提炼出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十分钟选题术”现场直播》,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