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献过程中要注意,与我们专业相同、相近的一定要精读,精读不是说读完就没事了,而是需要做笔记,比如论文中的各级标题,也就是研究框架,或是表达作者观点的重要句子,还有在阅读过程中,自己生发出来的一些疑问和思考。这里强调的笔记是做电子笔记,并非纸质手写的笔记。因为现在我们写文章大都是电脑操作,可能很多人一开始并不习惯,但若是做好会非常好用,因为它带着文献的检索,脚注等信息,不用再次就查找,这就节省了很多时间,会使我们的写作事半功倍。(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我们做质性研究,要Power Point(强化论点),也就是说我们最后要得到的是强观点。很多同学用质性研究写文章,论文选题选得很好,论证过程写得也很严谨,但是为什么整个文章发不出来?是因为最后的结论并不是一个强观点,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很重要的一点——最终的结论一定是强观点。所谓的强观点对应的是泛观点,泛观点就是我们不去做研究,想都能想到的。比如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是当地农民或者当地乡村创业人士的辛勤劳作,这种观点就是泛观点。而强观点是做质性研究得到的具备原创性、创新性的观点。因此我们整个论文的写作就是先确定主题,从主题出发延伸出研究的问题,最终会得到结论,肯定会有观点,我们需要得到强观点,而强观点是怎样构建起来的,则需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工作,这就是我们作学术写作(尤其是做质性研究)的逻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挑选与关键词相同、相近的文献进行优先阅读,前提是我们已经定出了选题(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哪怕只有一个关键词,检索之后,我们要挑一些与之相同或者相近的文献进行阅读。此时的挑选原则是“总”,以中国知网为例,检索一页基本上是10多篇文章,我们先浏览看一下哪些文献与我们的研究主题(或研究方法)有关联。确认之后,再进入“分”的阶段,点击进入到具体的文章,要挑选与我们专业领域相关(或相近)的文献,现在中国知网有HTML的阅读格式,我们是不需要急着全文下载,就可以直接点击进行阅读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学术性论文与一般性论文的区别就在于,学术性论文观点是可以验证的,它有一套严谨的构建构成。而在一般性论文里,针对某一研究主题,可以只说观点。但作为严谨的学术论文,观点从何而来,其依据是需要展现的,这就是两类论文最大的区别。学术论文其严谨的过程该如何来展现?质性研究提供了一套很好的就观点论证的方法,对质性研究有所了解的应该知道其理论基石就是扎根理论。围绕观点,扎根理论提供了一个如何构建、如何体验、如何分析的三级编码程序。另外,学术论文是有意识地去使用材料,目的是为了与读者进行交流。学术论文的基本逻辑是先要展示他人的意见(观点),也就是要做文献综述,因为我们要写的学术论文不是虚无缥缈的,一定是建立在某种基础之上的。理所当然,第一步就是要先展示他人的意见(观点),围绕着一个研究主题、研究问题,其他人的研究发现是什么?我们必须要把他们前人已经做过的,得出的那些观点展现出来。之后,我们才可以发现哪一块是我们可以做的。我们展现出前人的意见之后,接下来再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什么,我们是通过一个自下而上的一种方式把我们的观点给构建起来,这是质性研究的一个基本逻辑。我们把自己的观点如何构建的过程展现出来再进行论证,让编辑和审稿人看到我们学术论文的严谨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所谓模仿借鉴法,顾名思义就是仿写别人的文章。这个仿写基本上是对我们相同或者相近专业领域内的模仿。比如艺术学可以模仿文学,可以模仿历史学,但我们不能去模仿化学,物理学,因为差别太大了。 我们进行模仿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包括: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这三种都可以进行模仿,也可以进行单一的模仿,比如,我们只模仿他的研究方法或者研究框架;也可以进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