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做定量研究其实是先入为主的,即先有一个假说,之后我们去验证这个假说是否成立。而质性研究所做的其实是分析迷思,即分析我们的研究问题,找到它的答案是什么。从设计角度看,定量研究是谋定而后动,先有假说,再去推导假说是否成立。质性研究则是调试创造,我们要不断归纳资料、分析资料,这一过程中需要创造新的观点和理论,而分析的工具(基石)就是扎根理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用方法来制定框架,就是一些建构的方法,比如说美术史、音乐史的、电影史的建构方法,以《“董源”概念的历史生成》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的是绘画史建构的方法,作者认为董源不一定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董源,董源有很多种董源,比如有宋代的董源,有元代的董源,还有明末清初的董源,还有沈括认为的董源,米芾认为的董源,还有董其昌认为的董源,这些“董源”肯定是不一样的。所以“董源”概念的提出在绘画史中到底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规律。这篇文章的框架,首先是——晚明之前的绘画史和鉴藏史对“董源”的叙述,很明显,这一部分是对“董源”这个概念进行溯源,那为什么是晚明之前的呢?一定是有意图,后面紧接着说了晚明董其昌对“董源”的历史叙述。可见,董其昌所说的“董源”肯定有别于之前的“董源”。换言之,董其昌所认为的“董源”是奠定了其历史生成的“董源”。往下看,(正文第三部分)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我们都知道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非常有影响的,此处所说品评权力重心的南移,是否意味着南宗的品评高于北宗了呢?(正文第四部分)论述的是绘画史主线的确立,由此,从前到后,整篇文章的框架就非常清晰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作者就是用中国绘画史中的建构体系,这一方法论来写这篇文章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很多人会问,做质性研究如何避免主观性?其实还是把自己限制在了定量研究的框架内,做定量研究是要避免主观性的,因为我们最终的结论需要具备普适性。但质性研究根本无需避免主观性,因为研究者本人就是研究工具,此处主观性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研究领域非常熟悉,就会对这个研究主题有足够高的理论敏感度,势必最终得出来的结论是一个强观点,会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所以说,质性研究无需避免主观性,但我们需要把主观性这一中性的概念往理论敏感度上去贴合。如何来培养自己的理论敏感度,其实也很简单:多看文献,多和同行交流。(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即我们所选择的研究理论,它有几个面向,或说有几种方法。以《试论<史记>的世系叙事》这篇文章为例,作者用了叙事学的理论去研究《史记》,在这篇文章的框架中,作者提出“《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体裁”就是说要谈《史记》的世系叙事,它一定是有载体的,如果没有这个载体,其他的肯定是没法谈的,所以说要先交代《史记》中与世系叙事有关的方方面面。交代完之后,进入文章(正文)的第二部分,再用叙事学的理论去谈世系叙事的基本特征。进入正文的第三部分,作者谈到了世系叙事与中国历史叙事的传统是无法割裂的,这一部分里掺杂了作者的结论,整篇文章用的就是叙事学的理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
有些人写文章,引言中占用大段篇幅来介绍自己的理论,其实这些根本不需要,因为我们的论文写出来是给同行看的。不管是编辑还是审稿人,他们都有各自的知识积累,不需要我们用一种传授的口气与之交流。再有,读者(同行)为什么要读我们的文章,我们最后要提供一个怎样的(强)观点才能带给他们启发。还有,读者(同行)会提出哪些反对的意见,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需要考虑到的。也就是说在结尾,我们要把自己研究结论的局限性、适用性表达好。因为做质性研究是带有自己的主观成分的,注定是有局限性和适用性的。而作为核心期刊的编辑,看到我们的文章,可能会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标题是否能够吸引到编辑;第二,结论观点是否具备足够高的启发性;第三,主体论证是否具备最够强的说服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