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真正重要的就是结果。只要结果对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合适的方法。不管你在写作过程中喝了多少咖啡、失去多少睡眠、“浪费”了多少时间,第一份草稿看起来多么惨不忍睹——这一切都不算什么。请牢记贝克尔的忠告:“唯一算数的版本,就是最后完成的那个版本”(Becker,1986,p.21)。(摘自《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作者:哈利·F.沃尔科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我们要有辩证的思维,能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问题。比如说,有不少人研究现在农民(供给端)愿不愿意卖房子?愿不愿意卖地?愿不愿意退出农村宅基地?这是从“供给”方向研究。那我们也得从“需求”端考虑:有没有人要买?要买的人占比是多少?从正反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创新点出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找出某些相对容易下笔的地方那个,从那儿开始写下去。譬如描述自己如何开始以及为什么接触该项主题。不要一定非得从头写起。看眼前方便写什么就写什么。等到写得差不多了,再安插到整份文稿的适合位置。不需要一开始就写好导论,等到你写下了很多具体的东西而需要导论时,才是写作导论的适当时机。如果你觉得这个想法很吸引你,那就在你开始展开研究之前,先写一份早鸟写作的初探研究草稿。(摘自《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作者:哈利·F.沃尔科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
在实地调研的同时,我们要进行深入地思考,就是将自己摆在情境当中去思考一个问题,以及别人对我们的回答到底真实还是不真实,我们要懂得从思考当中去辨别,不能别人讲什么就是什么,我们要多问。一定要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们是学者,我们研究问题要客观。(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2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选题“三问”、写作经验与投稿注意事项》,专家:翟桐)
质性研究取径带来一种机会,同时也是一种挑战。一方面,要改变过去把人们视为研究对象或客体的看法与做法,恢复他们和研究者平起平坐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要改变研究者对自身角色的看法,不是我们以他们为对象,由我们来研究关于他们的事情,而是我们置身于他们之间,大家共同来研究(我们)周遭的事情。(摘自《质性研究写起来:沃尔科特给研究者的建议》,作者:哈利·F.沃尔科特,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