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不要炫技、不要华丽,要把写作厚重的、体系化的思维表达出来。所有的选题,都是前人关注过的,如果我现在所研究的选题是没有人关注的,那么很有可能是选题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导师、同行、同事等诸多业内人员进行交流,来确定选题的价值。现存的文献都会存在局限与不足,回顾现在文献,找出它的不足之处,如果通过对现存文献的回顾,未能发现任何问题就得换题目。学术论文的基本目的主要是要准确指出现存文献的一个存在问题,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做定量研究先确定研究问题,提出我们的假说,然后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数据分析之后验证假说是否成立,这其实是一个线性单向的过程。而质性研究则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质性研究收集数据不可能一次性把所有数据都收集完,而且在收据数据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边收集边分析的方式,因为在做质性研究的开始,对于谜团的答案我们并不清楚,但随着研究的推进,收集数据之后进行分析,就会更加清楚接下来应该收集怎样的数据,进而适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这样来回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为了分析自己的迷思,不断地将谜团的面纱揭开。(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抽象化是指对复杂现象特点的提亮。概念化是特定的一个学术概念、范畴、范式以及固定的表达,重引用指的是对经典的借鉴和引用,逻辑性是要遵循严谨的逻辑进行归纳和演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从文本角度看,定量研究其实是比较狭义的文本,就是客观性的记录,比如记录实验对象在某一时间有怎样一种行为,或者说问卷的打分,这是客观的记录。但是质性研究,它所分析的文本不仅可以是客观的记录,还可以是我们和研究对象之间互动的行为,或者说是我们的心得。比如,做民族志类的研究,对某一少数民族的哭嫁现象进行观察,我们会有一些心得或者还会与他们产生一些互动,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质性研究的资料。(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即历史脉络,强调历史时期的不可更迭性。以《作为艺术史核心概念的“风格”的概念史——艺术史知识建构的方法论探索》为例,这篇文章的框架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常识性的框架。作者的第一部分谈到了风格前史,然后正文第二部分是风格史的奠基,正文三是风格史的成熟期,正文四是后风格史……从一开始溯源到奠基到发展到成熟,再到现在的风格,作者是从历史脉络上进行了一个溯源,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概念。而这种写作方法其实是非常好用也很容易上手的。我们可以先尝试用这个方法来进行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主题、文献、方法与框架:论文写作的高效“四原则”》,专家: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