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是一种学术文体,虽然其规范性和严肃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微博或者说像段子手创作的那些文字一样,但既然是一种文体,就可以追求属于各自的行文风格,可以自成一体、独具魅力。通常,我们在读高质量文章的时候,会发现有的语言相对比较平实,通俗易懂。有的则比较花哨,还有的喜欢用一些文言文,还有的语言比较晦涩或深奥等等,而这些都会形成不同的行文风格,以至于到后来我们看到一篇文章,可能不看作者,也大致会知道它是谁写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形式美指的是用刻意的外观设计来呈现学术论文的内容美,同时,体现了思路设计篇幅平衡的要求。以8000字的论文为例,我们按照“总-分-总”的方式来组织撰写论文,那么两个总的部分可能就各占了1500字左右(比较合适),分的部分占到5000字左右。如果,我们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组织这篇论文,提出问题约2000字左右,分析问题约3000字左右,然后解决问题约3000字左右,这是比较合适的。我们要合理运用文字,也包括图表、数据的内容,来呈现出我们论文的形式美,当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头重脚轻的情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在选完题之后,建议大家再做一项工作,就是要回到学术文献的数据库,去对我们选题的题目再进行一个文献计量的最后校准。比如说去中国知网搜关于我们这个题目的一些文献的发表情况,近几年的发表趋势是怎么样的,在核心期刊里面每年发表的文献的数量是呈递增还是递减的。如果这个热点已经过去了,就属于学术热点的风潮已经过去了,可能这个选题就比较老了,视角上就会有差异。也可以从国家社科立项的数据库,看一下近几年关于我们选题的国家社科的立项情况大概是怎么样的,也可以做一个判断。当然通过这些数据库,对于已经收录的或者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进行诊断,来对我们自己的选题进行校准,看一下它是否还值得跟进。(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
“扎根理论”是指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理论,即认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自下而上建立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本质概念,然后通过在这些概念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形成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其主要特点不在于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因此,扎根理论被称为“定性革命”的先声。(摘自《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著者:林聚任,刘玉安,泥安儒,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年6月第2版)
论文是最讲究逻辑的文体,好的文章各个部分都是紧扣主题的。题目是文章的第一导航,从题目到摘要到标题再到正文文字,其实都是围绕着研究主题来展开的,而这些就需要我们在思路设计环节好好地斟酌,对各章节的内容和段落的核心观点进行凝练,从而保证文章的结构性和层次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从选题到投稿: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过程与要点》专家: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