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当场理解,比如在访谈或者在研究之中,我们及时的记录,素材可以采取一种逐字稿的方式进行整理。二是重现理解,比如在访谈之后,可以对自己当时没有记录下来的信息进行二次激活,可以以一种回忆的方式,重现我们当时的理解。三是重组理解,相比重现理解是对当场理解的一种补充,重组理解其实是对当场理解的重组。比如我们把当场理解的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针对我们自己的研究问题,将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打散重组,再创理解。这对研究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四是表述理解,就是改变视角,对我们原始信息进行揣摩呈现,表述理解要求是一种最高的分析方式,但是表述理解往往却是最能够让我们得到强观点的一种方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我们不能为了写作而写作,在写作过程中不要炫技、不要华丽,要把写作厚重的、体系化的思维表达出来。所有的选题都是前人关注过的,如果我们现在所研究的选题是没有人关注的,那么很有可能是选题有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与导师、同行、同事等诸多业内人员进行交流,来确定选题的价值。现存的文献都会存在局限与不足,回顾已有文献,找出它的不足之处,如果通过对现存文献的回顾,未能发现任何问题就得换题目。学术论文的基本目的是要准确指出现存文献的一个存在问题,并运用适当的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质性研究其实是有两个视角的:一个是分析视角,一个是诠释视角。分析的视角体现在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研究素材,比如做民族志,去实地考察,我们可以是以一种实证传统的角度去分析它,就是我们记录实在,这里与量化研究相类似,就是现实情景如何我们把它记录下来,之后再去分析。但质性研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我们也可以是以诠释视角去分析我们的素材,以访谈(它是质性研究里收集数据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方法)为例,我们做访谈的时候尽量是做当面的一对一访谈。相对于电话访谈或视频访谈,当面一对一访谈,我们会收集更多的非语言信息,这一点往往比较容易被大家忽视,但这点很重要。当面访谈,是会涉及到访谈的氛围,我们会更加清楚地理解或者说抓取到访谈对象的潜台词,在质性研究里,可以基于我们的理解,对访谈的氛围及潜台词这些信息进行诠释,而诠释之后的文本信息,我们是完全可以拿来进行分析的,这也是我们做质性研究一个很有趣的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历史性综述是一种介绍性的综述,主要用于追溯某一思想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来龙去脉。历史性综述对介绍某一学科领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者往往通过对某一领域中最重要的问题做历史性综述,会对这一学科的全貌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和了解。(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从写作角度看,定量研究其实更像是研究完成之后的研究报告,而质性研究则是我们在分析数据时,就可以开始着手写作,因为我们分析数据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逼近我们研究结论的过程,我们本身就是不断反复的过程,所以说我们随时要把自己的结论或者归纳的某一个点记下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