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文献综述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背景式综述就是在研究一个问题时,要把我们这个研究问题的大背景展示出来。通过文献梳理,了解该研究在整个相关研究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位置,读者可以从背景式综述中看到该研究问题与前期研究的相关性,并了解到前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扎根理论不仅是一种数据分析的方法,它还是整个质性研究的一个方法论。之所以说它如此重要,是因为在整个科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普遍以量化研究为主,大家觉得研究的数据收集阶段和分析阶段是分离的,质性研究只是一个更加“严格”的量化研究的前提步骤,质性研究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性作用。质性研究因其主观性无法避免被视为印象主义的、非系统化的研究。但扎根理论的提出,打破了先前这一固有观点。正因它的出现才使得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站在了同一水平面上。最重要的是,扎根理论的存在证明了质性研究也是能产生理论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除了从理论切入去提出研究问题,还可以从经验现象切入,来引出我们的研究问题。通过对一些数据描述或者案例表达,点出我们目前的研究是关于哪方面的,这个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是否已经得到广泛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首先,我们要确定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问题确定下来之后,进入到研究现场(比如访谈现场或是文献收集现场等)去收集资料,之后我们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得到结论,再回过头来看结论是否可以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假设没办法回答,我们还要再去收集更多的资料,再去用哪个扎根理论去分析它,直到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理论饱和度也是扎根理论里面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当我们的理论是饱和的之后,再完成我们的研究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
我们想把论文写好,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可以从理论切入,先把我们的问题开门见山地展现出来,读者就能够知道目前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关于哪方面的。以《真实的自己还是假装的表达情绪?——教师情绪工作的心理历程分析》为例,作者从历史的维度对教师心理研究进行了演绎,演绎之后得出研究者比较关注哪些方面,而作者所要提出的问题也在他们关注的那个方面。这样提出问题,就会让读者一目了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