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把研究做好,绝非一日之功,它的周期可能很长,少则一两年、多则十数年甚至数十年,由此说论文不应量产,而应呈现“厚积薄发”的状态。但是,在现实中,又形成了一个悖论,囿于当下各种形式的科研考核,都由不得我们“厚积薄发”,观念与现实的矛盾,将我们置于困惑中,当然有人对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提出了批评并给出了意见。这种情绪不难理解,对矛盾问题过于纠结并不利于问题本身的解决。至此,我们需要反思常规的写作观念是否有问题,设想一下,离开研究是否也能进行论文写作,进而生发出“先写作后研究”这种研究与写作观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论文写作过程要先有结果再有题目,或者是先有一个选题,然后做出一个结果,根据结果来锁定一个题目。如果在写作过程中无从下手,那么我们可以参考近期目标期刊主要关心什么;如果已经有了一个题目,要验证这个题目是否可靠、能不能研究,我们可以通过知网的文献检索,或通过与导师、同行、同事等诸多业内人员进行交流,根据我们对结果的发现重新进行题目的修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关于研究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有一种传统的理解——写作是研究发现、研究结果的表达,因此从过程上应是“先研究后写作”。对于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我们会在论文写作之前做大量准备工作,主要是与文献相关的一系列工作,如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思考。这种“先研究后写作”的观念(或印象)早已约定俗成,进而将论文写作认为是研究之后的附属产物。(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选题首先要确定研究方向,之后我们要进行广泛阅读文献。同时寻找别人没有研究过的变量或关系的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在别人最近发表的论文题目的基础上来修改变量或者调整关系等。将研究问题放在现实的社会中寻找,可以导出选题的背景,以此证明选题是有意义、能够务实的,而不是脱离于实际的。再有,通过广泛阅读和梳理文献论证,去验证我们的选题是否蕴含创新点,进而设计一个可以准确表达突出研究主题和创新点的题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一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开放式编码(Open Coding)。研究者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也就是说没有固有成见,我们做研究是不需要有假说的,我们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要做的事情就是将所有的资料按照本身所呈现的状态去进行编码。编码的目的就是为了从资料当中发现类属,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以及类属化。开放式编码是整个编码过程中的第一步,我们直接用来分析自己原始的数据。二级编码又被称之为关联式编码或说是轴心编码(Axial Coding).它的任务就是为了发现类属之间的各种关联,一级编码把类属找到,之后,我们去看他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关联是什么。三级编码又被称之为核心式编码或选择式编码(Selective Coding)。具体到我们的文章当中,其实就是提出我们的故事线,以及构建我们的一个理论模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范文拆解与写作体会》,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