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选题,主题是要明确的,一般要有若干层次且必须包含新问题或者是目前尚存在一定争议的问题,我们要把这些问题向前推进。这些问题要有价值和理论意义,要深化对事物内在关系的认识与实践价值(优化实物工作)的问题,真问题总是有价值的。还有一些学术论文的选题要研究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可通过观察获得相关数据,并且研究内容要适量且具理论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无论是“先研究后写作”还是“先写作后研究”,这两种观念可能都有问题,但问题是即使我们知道它有问题(即谁先谁后),但仍然很难改变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判断。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研究与写作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步进行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应被割裂。进而我们需要更深入地考虑论文的质量与研究和写作的先后顺序到底有没有关系,“先研究后写作”是不是论文质量就高,或者是“先写作后研究”论文质量就高,这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但如果按照第三种观点,那就没有关系,因为写作就是研究,两者是一回事,并不涉及先后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案例寻找法即我们以自己田野调查现实状况作为出发点,将现实情况与现存文献(理论)进行比较,并找出目前的实证困扰以及现实情况跟理论是否存在差距。(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先研究后写作”跟“先写作后研究”两种观念各自所对应的情况是:一种是一直在看文献只侧重于研究,迟迟不写论文;另一种是坚持持续地写论文,即便质量不高,但仍寄希望于量变质变。而后一种更强调写起来才是王道,否则一切都是空谈。毕竟不写就是“0”,哪怕文献看得再多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文献寻找法即我们从诸多的参考文献中,通过文献分析提取问题,选择一个被认为重要但尚未进行系统性检验的假设。参考许多文献正在争论的问题,要找出盲点。可以将其他领域的一个理论应用于自己的领域。(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