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论文大纲时,第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问题的提出”。如果我们的论文通过编辑的初步认可之后送外审了,但凡稍微负责任的外审专家,除了看标题之外还会多多少少看我们的论文内容。首当其冲的便是“问题的提出”,这是他们第一个关注的地方。如果我们“问题的提出”写得不好,矛盾性体现得不够明显,那外审专家就没有什么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可能我们的论文就被pass了。 “问题的提出”它是引领全文的逻辑,是引导作者思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很多人会想“问题的提出”怎么会引导作者思路?比如说,我们现在根据自己的论文,好好把“问题的提出”想一想该怎么写,就会发现在写“问题的提出”的时候,我们的思路会越来越明确。同时,还要不断否定自己,通过这种方式来优化提纲。这样,我们整个论文才可能会做得很好,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做得好一点,后面基本上就没什么大问题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我们瞄准某研究领域,找到这个研究领域在现实当中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接下来把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它的影响因素是哪些,这个问题可能往哪个方面发展,然后分析这些影响因素哪个是重要的,哪个是最核心的,最后把论文核心的东西找出来。比如,养老服务资源利用的问题,它实际上是属于养老服务的研究领域。养老服务体系构建过程当中有很多问题,如优化模式的创新、方法的选择、主体的设置等等。而我在调研当中发现很多养老机构包括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得非常好,但是没人去,这就是一个资源利用的问题,我找准了这个点,它就是这个领域当中一个现实的突出问题。为什么资源利用会少?会有很多因素,比如,跟老年人积极性不高有关,还有跟选址有关,还有它的功能有关(功能不行,老年人不愿意去),还有跟它设置的目标方向有关等等,把这些因素找出来,从中找到一个最核心的因素,那么我们的论文或者课题选择可能就会成功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在选题确定之后,建议大家还要到期刊网上进行搜索,如果没有出现重复,我认为只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真的是没人研究过这个东西,说明我们的选题很新(这种情况非常少,但也有)。大多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们研究的已经有人研究了,但视角不一样,说明可能我们研究的就是一个比较新的东西;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这个研究太难或是不好进行,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要放弃,可以就某一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在视角上进行创新,在方法、模式、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如此,就会把我们的研究进步一升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有时候,我们可以去做一些相关性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并不一定是完全正规的,比如,偏要到某一个地方开展问卷调查。其实也可以做一种非正规的调查,比如,我们突然间到某一个地方,找一些老乡或者是居民,跟他们聊天,在与这些相关人员的访谈过程中,我们可能就会了解自己所研究领域的一个相关的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
与同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博士所在的单位,还是到当老师之后的所在单位,我们与同事几乎是同属于一个大的学科,而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可能是不一样的。那么,旁观者清,其他人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经历、研究经验来说出我们研究方向或者研究问题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不足),这样能进一步深化我们的研究基础,进而把整个研究深入下去。再有,要与导师交流,对我们的人生而言,导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影响人物。他对某些领域有非常多的研究经验,而我们的研究方向多是延续导师的。还有,要与学术前辈保持沟通,一定要抓准时间,跟“大牛式”的人物来沟通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要怕被嘲笑。另外,我们同行之间,还可以交流一些学术心得,在互动中,很多内容都会有所长进。除此之外,经常开办“读书会”,就如何做学术,如何做调研,如何发表文章等问题展开探讨、交流,在这样的一个大集体、大环境当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熏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选题、布局与投稿:3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经验谈》,专家:曲绍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