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写作与研究是一回事,我们还需考虑论文的质量与时间投入有无关系,即投入较多的时间是否有较好的产出,或者说时间投入不足,产出是否会变差。在考虑研究、写作两者谁先谁后的时候,其实潜在的假设是时间的投入问题,并非量的投入问题。以“先研究后写作”这种观念为例,我们更多地强调研究投入的时间,比如先研究一个小时,然后就开始写作,这种方式是不是也算“先研究后写作”,但是这种方式感觉跟我们强调的“先研究后写作”又不一样,而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需要反思:它和时间到底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我们之所以要写论文,原因可以归为三点:一是求学或者工作的需要;二是一种“学术比武”,比如,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或者思路,要通过论文写作把它表达出来;三是知识的创新和生产,目前我们大部分的知识它都是在书面上呈现的,如果我们有一些新的知识,就要把这个知识给呈现给外界所认知,所以我们要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先写作后研究”与“先研究与写作”这两种看似相对立的观念,我们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但若是两种观念都接受,反而更加剧了在论文写作上的困惑。这时脑海里仿佛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告诉我们要多读文献但还得快写论文;一个告诉我们快写论文但也得多读文献。两种观念的纠结撕扯很容易影响论文写作。如果只接受其中一种观念,可能就没有那么焦虑了。比如“先研究后写作”,排除外在的环境,针对论文本身而言,没有“厚积薄发”,论文发表不了,是很正常的;再如“先写作后研究”,因为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也能接受论文发表不了。无论哪种,在心理上相对会释然很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
选题意义重大,它决定了研究的创新性、价值性、可行性。我们寻找选题或参考资料,可以关注国外期刊资源,也可以参考一些微信公众号,比如“科研写作研究所”里的一些文章。就目前的学术论文而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重点,而是出发点,我们真正的重点在于解决问题。选题不能含糊不清,如果是有复数的选择,必须要指出你选择该标准的理由。(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核心期刊论文写作的4P策略:18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分享》,专家:张苇锟)
沿袭“先研究后写作”的观念,似乎并无差错。但一味强调“厚积薄发”,那得等到猴年马月才能把论文写出来。观念与现实处境(当下科研评价体系)的矛盾,将我们置于困惑、焦虑中。而“先写作后研究”的观念,的确也会有很多人接受,让写作倒逼研究,比如博士毕业有要发两篇C刊的要求,进而让很多同学去检索、阅读文献等。在这种倒逼研究中,可能有些人会实现真正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比如一开始写的论文质量并不好,但一直持续不断地写,总会实现飞跃。纵然很多人能接受“先写作后研究”,可又无法完成自我说服——“不研究写什么”的问题仍在脑海中打转。(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三种理念》,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