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我们研究的本质及基本程序都没有问题,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境,那应该就是写作违背了研究的本质与程序。我们的经验是,阅读了一堆文献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但按照研究的基本程序,应该是先有问题,后有分析与思考,不能贸然说它的基本程序有问题。如果不是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并从中找出问题,那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前面应该是实践及经验,但按此理解,研究问题来自于实验及经验,这进一步证明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质性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不管是质性研究中的哪一种研究方法,都会让我们去实践、接触这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它们的第一步都是先去获取真实的资料,若无资料,后面的无从谈及。从这个角度来讲,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就是我们自己出问题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两种理念与第三种选择》,专家:乌角先生)
创新性是做研究的目标之一,此处主要集中在原始创新与次级创新两个方面。先说原始创新,主要包括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提出与使用和新领域内的拓展;次级创新是指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进行改良和深化,或者说把一个理论用到了之前没有人用到的领域,这也属于创新。从这个层面上又可以把创新分为: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以及资料创新。(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写作即研究。我们要想搞清楚写作是什么,先要回归研究的本质:一、发现问题;二、通过分析寻找问题可能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案;三、利用实验或分析对相关问题的本质及规律进行调查、研究;四、探索未知;五、创新。这是对研究的理解。按此理解,研究的基本程序则是:发现问题(问题提出)、分析与思考(文献综述)、假设与选题(研究假设)、研究设计、实验与分析(研究过程)和整理结果(结果与结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两种理念与第三种选择》,专家:乌角先生)
选题的科学性体现在科学的根据、科学的问题以及科学的认知三方面。好选题必须要有事实的根据或者科学理论的依据。假如没有科学的事实根据或者理论依据,也就意味着这个选题过于主观随意,难免带有盲目性与虚假性;我们问问题之前,要考虑这个问题是否成立,要有一个科学的依据;要确定研究问题在应用场景中是否有价值,如果没有,就没有必要去研究;有科学价值的问题建构在人们科学认知的基础之上,对构成该问题的各项事物和现象,我们需要做一番透彻的分析,用一种科学概念、语言工具,去正确表述所形成的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我们做研究时,有时会陷入莫名理想与现实评价的矛盾困境,即所谓的“迷宫”。这个“迷宫”实际上是这样的:如果两者只存在一者就不会出现矛盾的情况。比如,现实评价体系不是时下这样的,我们也不会矛盾,或者我们没有“先研究后写作”的观念,也不矛盾。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头脑中多种观念同时并存,这才是问题所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三种:一、我们自己出了问题,明明是不同观念且各自之间存在矛盾,但我们却能同时接受;二、写作本身可能是有问题的;三、现实环境和传统出了问题。实际上,通过一番努力,或许沿着一个可能性方向去寻找办法,是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此外,如果我们能够搞清楚写作本身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也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与写作的关系:两种理念与第三种选择》,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