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实践之外,论文写作需要通过大量阅读,比如本领域的经典文献、本领域的学科历史、本领域的优秀期刊文章,这些是需要我们去阅读的。特别是对于硕士生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对自己学科的经典文章、经典著作进行阅读,然后是本学科的发展历程,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专门的发展史,也要了解其发展历史,这会帮助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问题。再就是阅读论文,这应该是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态化的一个动作,每天去关注一下知网更新的新文章,特别是追踪式的阅读。我们关注到某个领域某个期刊,它具体在某月的月底、月初还是月中会见刊,可以定点地去阅读,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来发现问题,也是我们的写作来源。(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杰)
学术界历来有两种取向,一个是重质量,一个是求数量。二者都做好的当然有,但那是天才人物,不是我们这个圈子的,我们犯不上跟他们比。谈到质量,我的观点是,一项研究能做到100%,就不要只尽95%的努力。我们不要觉得这是完美主义,我觉得学术研究的价值恰恰体现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些读书人做学问图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把天赋你的那点本事使出来,这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摘自《不发表,就出局》,作者:李连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一种方式是基本完成了论文的写作,要进入投稿环节之前,我们要对期刊有一个认知,对它有一个大致了解,尤其是目标期刊。例如投哪个期刊的哪个栏目,或者投哪几个期刊的哪几个栏目。另一种方式是“倒推”模式,即论文作者看到期刊的具体要求,根据期刊栏目的要求及风格,针对性地去写作、投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杰)
(1)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论文观点正确、材料真实、论证严密,这一切又缘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不感情用事,客观公允,不主观臆断。因此,研究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一定的理论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2)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要客观,不得带有随意性,不得带有任何个人偏见。这与一般的议论文任意表达作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3)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论据上要有说服力,不得凭空捏造,要通过作者缜密地观察、调查、实验、研究,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以最充分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可靠的数据作为立论的依据。(摘自《科学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著者:周新年,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第1版)
如果我们的论文写出来,看上去就是“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原因-问题的调查-问题的解决”这样一个逻辑过程,想去发表,相对来说,可能比较难,因为太大众化了。我们需要突破这个认知,去另谋途径,让自己的论文看上去更加创新,有别于他人,这样这篇文章才有可能脱颖而出。针对论文基本构成的每一个部分,我们尽量去让它创新,尽量去让它看起来和别人的不一样。当然,并不是说要搞得花里胡哨,一定要符合逻辑、符合规范、符合学科。我们可以从标题开始,从题目开始,从摘要开始,从序言开始,从研究方法开始,尽量去采取独特的研究方法、表达方式、材料来丰富我们整篇论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高产作者分享:论文写作与发表的五个要素、四个阶段和三个工具》,专家: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