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期刊《图书情报工作》上比较好的一个题目为例:《基于公共科学模式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开放数据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共29个字。展开来看,研究的对象是“开放数据服务生态系统”。在研究的过程中,要“基于公众科学模式”,这是研究方法;要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开展研究,这是研究视角;研究的重点一定是这种生态系统,它的运行机理是什么样,如何去构建它,构建它之后,能够为我们现在面对很多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总体来看,单就题目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研究的重点内容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还能看出这篇文章紧扣当前热点问题。所以,我们的题目要让读者觉得,自己是愿意再进行深入阅读的,还想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如果它里面用的理论、方法(工具)都是比较新颖的,整个过程能够逻辑自洽,那这篇文章至少在我(作为外审专家)是可以通过的。现在,学术研究有这样一个趋势,就是不要想着一篇论文能有多么大的惊人发现,或者能够去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重大问题,我们能够把一个细微的问题搞清楚、弄明白,在逻辑上得到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已经称得上是优秀的论文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一、指出在研究之前,前人都已经发现了什么或者做了什么。二、用一定逻辑把已有的与我们研究主题相关联的东西串联起来,进行归类或者对比,又或者是比较、分析等,目的是需要让我们的读者(期刊编辑或审稿人)看到相关研究的全景,而不仅仅是研究。三、当把相关研究全景梳理出来之后,指出现实研究的gap(空白),我们可以研究挖掘哪些点是还没有研究到的,或者是缺乏的及为什么缺乏(强调重要性)。这里有一个隐藏逻辑,回到现实中,笔者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综述之后发现这个研究确实没人做过,因此就说自己要去做。看似逻辑是完整,实际并非如此,我们要把话说全,即便没有人研究,但我们觉得这一块很重要,所以我们才要进一步去研究。这里的逻辑,有一个条件是说所做的研究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四、把空白点找出来之后,紧接着就要讲我们的研究是如何弥补文献研究中的gap的,这个点在哪里。进而让我们的文章“fit in the big conversation”(融入到更大的对话当中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论文的题目不是随随便便起的。通过(好的)题目名称,我们是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作者研究对象是什么以及要解决怎样的问题,甚至于是否有热点的对象、概念,是否包含前沿理论、方法,都是可以通过论文的题目看到的。无论硕士还是博士,甚至很多学校的本科(毕业)都要撰写论文,其中都会有一项工作叫开题报告(也很重要),通过开题能够把我们将要撰写论文的题目确定下来。所以每次在开题答辩的时候,我一贯的观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高一些,比最终的答辩要求还要高。很多同学一开始不理解,后来就慢慢明白了,因为题目定得不好,将来论文就算是写完了,也存在“先天畸形”的重大隐患,一旦最后答辩被专家提出来,很可能整篇论文都不成立了,到那时是非常痛苦的。由此说,把论文的题目起好是非常关键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文献综述的质量,体现着笔者对研究领域是否了解深刻。同时,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也是评委重点要看的内容。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总结、综合(该方向)前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了解当前的研究水平,分析存在的问题,指出可能的研究问题和发展方向。大家注意把“(树)主干”找到,梳理出来,目的是为了确定我们所在的“分支”是从哪里开始生长的,或是在某一“主干”上的哪个点。对于这个点,笔者在做文献综述时一定要梳理出来,即当前的问题点在哪儿、现在的研究在哪一块儿还存在缺陷或者是存在问题的,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开玩笑地说,读好文犹如看美女,同样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一般情况下,我们看美女第一眼,首先看到的是她的脸庞,这是她的外表。同理,好论文首先评价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这篇论文的题目。很多时候,在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可能只是看了我们论文的题目,就已经决定这篇论文的命运。拿“招聘”来做类比,很多应聘者会非常认真地写个人简历,有的甚至用彩色打印,而人力资部门很可能仅仅用了十几秒就决定了该应聘者是否能进入下一轮的测试。那如此短的时间,他们看的是什么?应该不是简历纸张的颜色,而是内容中的“亮点”,也就是能打动人的关键点(信息)。同样地,一篇学术论文,最关键的要点(之一)就是题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