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硕士阶段选题时容易犯“选题过大”的毛病,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个大的。勇气可嘉,但做法欠妥。我们可以参考、对照自己导师的文章题目,看看导师的论文题目是不是都很小、很具体。如果选题太大,一是大概率我们做不了,二是期刊(包括学校)其实也不太希望我们做很大的题目。那就需要我们拟一个小一点的、具体一点的题目,我们需要把问题讲得清楚,不要讲太大。博士阶段我们要创造新的知识,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领域要做出一点突破,缺乏创新精神,照搬别人的材料和结论,缺乏新意,别人已写过的题目,我们再去写,往往缺乏新鲜感。应该在前人的基础上,敢于提出前人没有提出过或是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最好选择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注重从研究现实生活中提出新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借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来说,我们从撰写论文到发表论文需经过三个不同的“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第一重。作为(年轻的)老师,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过程当中,怎么去选取我们的研究方向,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如何去选题,如何去撰写论文……这些真的是一个让人非常痛苦的过程。也就是说,虽知前途一片光明,但却不知路在何方,更别说漆黑的夜晚,更是无助又彷徨。此刻转身回望,不明觉厉,真真是一入学术深似海,此时此刻已无归途,硬着头皮也得朝着原有的这条路继续往前走。经历过这个迷茫的过程,大家自然就会觉得“昨夜西风凋碧树”这番话,一点都不矫情,而是感同身受。我觉得如果年轻的学者能把怎么去找到研究的方向,怎么去进行我们论文的选题,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么接下来的路就好走得多。所以这是第一重境界,前路漫漫而不知道我们的研究方向在哪里。(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要让我们自己的选题(题目)能够发表在C刊上,应注意从自己的专业实际出发、选择自己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论文题目,或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状况来确定自己论文的题目。这就是选题的可行性原则。选题应小而具体,新颖而有深度,需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者是现实的意义。另外,论文选题不仅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而且应具实质内容。单就艺术与设计学科而言,目前国内C刊最具代表性的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装饰》期刊。这本期刊的要求是什么?一是问题意识要强,具有启发性;二是材料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三是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新颖,或者说思考系统深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我们在发表论文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杂症”,然后我们要去“看病”,“医院”里有很多国家级、省部级专家,他们各自有各自的方案,各有各的“治疗手段”,但那些跟目前我们自身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太大关系,反倒让人觉得虚无缥缈。与之相反,假如将我们(“病人”们)安置在一个“大房间”,“病友”与“病友”之间相互探讨病情,也就不存在太多隔阂。恰恰这个时候,可能有个“病友”正好有一个偏方能够立刻对我产生作用,被我采纳并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要面临的“痛苦”,缓解了“症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所谓抓移植,是将某个领域的原理、技术、方法引用或渗透到我们所研究的领域。除此之外,还需要考虑到自身的可行性,即我们是否可以完成这样的一个选题。这个问题其实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研究当中。在做选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清楚我们需要哪些知识、需要哪些设备,再就是有没有对自己的研究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估,要考虑到自己所具备的条件是否能完成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