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进行“病友”间的探讨。意即“病人”之间来探讨“病情”,包括我的导师、同门、学生,我们经常会聚在一起或者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并没有谁指导谁、谁提点谁,而是大家像“头脑风暴”一样互相借鉴,互相找出对方论文当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进行,很容易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大家进步也会非常快。二是“从文献中来到文献中去”,就是一定要多看文献。这里的“看”不是简单地读。大多年轻人会用一些电脑的软件来进行文献的阅读、处理,就像读课本去学某个知识一样,仔仔细细地去抠,但是我们会发现往往这种方式下其论文撰写的进步程度并不是特别明显。实际上,我们在读论文的过程中重点要看什么?这里有一个词说叫做“模仿”。众所周知,日本的创新能力是非常强的,但我在研究日本创新能力的过程当中,阅读过一本名叫《模仿艺术》的书,一个创新性很强的国家,同样也很看重模仿。借此说来,“模仿”也是我们迅速完成一篇论文,并促使我们实现在核心期刊发表第一篇论文的最有效手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问题意识要强,具有启发性。比方说,以《以“豆形灯”为例论坐姿方式的变化对于古代灯具设计的影响》。我们看到这个题目,也会产生疑问,到底坐姿变化会对古代灯具有什么影响呢?它自然能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在投稿中,也就比较容易吸引到编辑或审稿人的注意力。再就是材料珍贵,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比如《铜鎏金机制币式扣赏析》《威廉•布莱克<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的插图设计》。还有方法、视角新颖,思考系统深入,如《从包豪斯遗产到乌尔姆模式——乌尔姆与包豪斯关系的再思考》《从最美的书到最适宜阅读的书——书籍设计与眼动研究》等。反例:《产品设计的情感之维》,这个标题显然过于宏观,过于大。像这种选题,即便是专业领域内很资深的人去做也要很长一段时间,可能会写好几本书,才能够讲明白产品设计的情感、智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所以,选题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求真、求知、求解。(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从撰写论文到发表论文的第三重境界。当我们的第一篇论文被一个高水平期刊所发表,或者在学术交流、学术会议过程当中有人提到过我们的这篇论文,假设到了这个阶段,我们就会恍然发现,之前的那种迷茫、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经历的那种痛苦都是值得的。就我个人而言,从论文撰写到论文发表,一定要经过这样的阶段。(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一是“小题大做”。意即从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上升到解决理论研究问题。通过小问题的小答案,通向更大的解决方法。以《梵夹装对中国册页装书籍形制的影响》为例,“梵夹装”就是“小题”,而“大做”则是它对中国册页装书籍形制的影响,这是一个大的解决方案。二是选好“切入点”:1)发现有趣的东西。以《从月份牌中的钢管椅看中国早期现代主义设计》为例,这个题目明显也是“小题大做”。月份牌中的钢管椅,非常具体、非常小,但由它而延伸拓展的是中国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从生活实践当中提升到理论。2)对实际难题,找到解决方案。以《从工艺实践角度追溯跳刀纹的起源》为例,从工艺实践角度切入,找到跳刀纹的起源,提供了一种研究跳刀纹起源的方法、方案。3)找到一个很重要的答案。如《基于景观协调的高压输电塔色彩研究》、《差别阈限在标志形象延伸性设计中的应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从撰写论文到发表论文的第二重境界。即便如此,也未必换得来一个好的结果——辛苦撰写的论文能够得以发表。以个人为例,在我计算机的硬盘里,就存储着几十篇文章,自我感觉这些还都不错,认真写也仔细改了。但投稿出去之后,依旧是石沉大海,这些论文已经永远地就躺在我的硬盘当中,很大概率上讲,它们再也不可能被发表出来。因为时过境迁,很多选题已经成为过去式,不可能被发表,自然也就没有再去修改的必要。我相信很多年轻的学者在论文撰写和发表过程当中,也会跟我一样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就是辛辛苦苦地去写,搞得自己身心俱疲,非常憔悴。虽然每一篇论文,都是自己的心血,但未必有什么好效果,这也让人有点束手无策。但反过来讲,如果我们没有经历过这种痛苦的阶段,经受住这种折磨,那很难在读硕士、读博士的阶段有所收获(体会),而这个阶段恰恰是“大浪淘沙、洗尽铅华”的过程。(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