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要有新意和学术创新,这是“由高到低”的一个过程。第一个层面的创新,叫做“理论创新”,也是最难的创新。相当于我们在理论基础上创造或拓展理论,这是非常困难的。 第二个是方法层面的创新。我们可以“嫁接”。例如,运用CiteSpace做文献综述,其实就是把一个图形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领域做文献综述或者是文献述评。 第三个是材料层面的创新。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补充性材料”,相当于为老观点提供支撑的“新材料”。第二个是得出新结论的材料。第三个,从老的材料里得出新观点,即别人分析这个材料、史料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发现。 第四个是理论应用层面的创新。理论应用相较于理论创新,就是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应用,实现对研究结论或观点的创新,这一类创新的难度是最低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投稿的命中率》,专家:乔老师)
一般来说,我们可通过融合多篇文章的思想与框架来进行选题。具体有两种类型: 第一,逻辑结构递进型。写论文的过程是递进的。一篇论文从上到下,从第一段至第二段之间依次衔接。作者肯定有其写作逻辑,且该逻辑一直朝纵深方向发展:从大到小、由浅入深。相比而言,第二段肯定比第一段更有深度,肯定是比它更小、更深、更有高度的一个点。这就是一种融合途径,即递进关系的融合。 第二,理论结合实际型。在论文中,一般都有通用理论在其中,而通用理论与实践有契合点。但凡我们能理解透理论的本质和内涵,那么将其与实践对接也是一种融合途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选题的四种方法与三种途径》,专家:何老师)
“高处着眼”是指“宏观”,“小处着笔”是指“中观”和“微观”。“宏观”其实就是面向整个行业的,不是说我们的研究群体或者研究对象一定是一个领域,这类研究称之为“宏观研究”。“中观”就是说,我们可能研究的是一个机构,或者研究的是某一个领域里面的细分领域,我们把它称之为“中观研究”。“微观研究”相当于“个体研究”。 但是,我们很难去严格地界定“宏观”“中观”“微观”,因为它们彼此是交叉的。“高处着眼,小处着笔”也就是说,虽然“高处着眼”,但是也要具备行业视野,最后还要“小处着笔”,这个其实对应的就是我们的“中观”和“微观”。(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投稿的命中率》,专家:乔老师)
第一,认真应对审稿人的意见。准备完整的论文修改报告,一条一条地回答审稿人提出的问题。另外,一定要记得感谢审稿人,你甚至可以在论文结尾开辟一段来专门感谢他们。 第二,尽可能在编辑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修改。如果无法按期返回,可以跟主编或者副主编申请延期,他们一般都会同意。但是要尽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第三,如果你是对的,就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一定要大胆回驳,不必感到难为情。不要因为审稿人的错误意见而失去自己的主见,有时审稿人的意见确实不正确,所以不要轻易放弃。 第四,一篇论文是作者花很长时间研究得出的结晶,到了收获的时候一定要仔细准备论文,认真修改稿件。轻易放弃,就等于前期的所有工作与投入全都化为乌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著名学者Swales(2001)指出,我们所使用的研究文本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只有在服务于教学、发展教育学研究、制作课程材时,才是有意义的。有些人在进行学术英语研究时,可能会用到Python或其他编程等先进的技术,我并不否认应用这些技术所做的研究也是学术英语研究,但我想强调学术英语研究的目的。那些最传统、最典型的学术英语研究,不是为了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的,它们重视挖掘文本特征,然后思考研究成果怎么应用到学生身上,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特点。这才是一项纯学术研究。(摘自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语料库与学术话语研究:科研选题与论文写作》,专家: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