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碎片时间具体到一定的天数,而且天数要相对短。比如,一周时间完成初稿。第二,要有强化规范意识,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即控制重复率,尽量用自己的话去表述观点。第三,用好方法工具。写文章的时候,尽管前期我们已经看了大量文献,但是真正落笔的时候,还是会出现问题。原因可能是读书笔记里记载不全面,或者思维导图里未提及,或者说有细节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去描述。这时候就需要快速复习一下原来搜索的结果,或者换一种方式来找寻搜索的东西。最关键的是需要整理一下文献,分析现有观点的共同点或者不同点,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只有做到这一步,我们才有可能得到编辑、导师甚至外审专家的认可。第四,要有突破瓶颈的方法,即不仅要迁移,还要转化。转化就是一定要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写论文最基本的一个关键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要多看别人文章的审稿意见。因为在学术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只有写作过程是独立的,而研究过程一定是协同的。一般来说,高校的老师们都会“组队”,不管是“抱”别人的“大腿”也好,还是自己成为“大腿”也好,都要“组队”。而且,到一定的时候,我们的课题、单篇文章的完成,其实都是需要大家协同、协作的一个过程。所以,我们要多看别人文章的审稿意见。(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投稿的命中率》,专家:乔老师)
通过学科视角来选题,要看选题所涉学科是单一的、交叉的,还是新兴的。 以“跨界融合”为例,自2015年“跨界融合”被提出以来,交叉学科选题越来越有前途。做交叉学科选题可以借鉴另外学科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包括前期的研究成果。建议大家一定要用交叉学科做选题,并且交叉越深越好,即文理合作,或者做一些技术与文化的合作会更好。而新兴学科的选题在加了“新”字之后,一是重视程度不同了,或是发展的路径产生了变化;二是涉及的要素增多了、更有信心了。 选题是多途径的,不能太单一。如果以新兴学科视角作为选题切入点,一定要先明晰新、旧学科的区别,以及提出新学科的目标、期望是什么。只有这样,从新兴视角切入获取的选题才有研究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选题的四种方法与三种途径》,专家:何老师)
选题要大小适度、难易适中。既不要“蹭热点”,也不要“钻冷门”。锚定热点的选题比较集中,高水平的作者也比较集中。同时,编辑也会去“挖热点”。 另外,选题不要功利性太强,不要为了研究一个选题而去研究。很多作者是为了毕业或者为了评职称来写文章,这是他们的写作动机。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这个写作动机,但是,我们的研究不要太有功利性。 选题应该是短期与长期相统一的。也即,“学术研究”要成体系。我们可以在短期内研究这个、研究那个,但是,也要具备长期研究的意识,也就是说,要给一篇篇文章找一条主线,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所在领域里的专家,研究结论才会被别人关注到。(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投稿的命中率》,专家:乔老师)
我们可通过“创造”理论与观点来进行选题,具体包括两种方法: 第一,改良已有理论。可借助改良已有理论措辞、维度的方式,“创造”选题。当一个理论是新提出的、尚没有统一定义时,我们可以给它做定义。做定义时要注意与别人的措辞、维度有所差距,一定要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描述好。比如,将已有理论提出的三个维度变成两个,却依然将其涵义全面概括,对其重新做定义,这就是通过“改良已有理论”进行创造。 第二,自定义。例如,这个东西是新出现的、尚未有人为其做定义的,那我们就可以采取自定义的方式来创造。要自定义创造新选题,一般是采用“观点嫁接”的方式,即将热点与难点进行嫁接:比如把难点加到热点上去,或把热点加到难点上去。(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选题的四种方法与三种途径》,专家:何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