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部分之前可以有一个讨论部分。讨论部分可以和结论部分整合,也可以分开。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结果和主题的分析,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讨论部分可以论述我们论文的局限性,这些并不会弱化我们论点的力量。比如,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我们只能以特定方式收集数据,我们只需要提供解释即可。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我们都明白可以收集的数据总是有限制的。总之,要确保我们的结论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在论文中做了什么,包括主要发现。其次,承认我们工作的限制。最后,如果合适的话,根据这篇论文,提出未来研究的研究方向与建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功策略》,专家:Sarah Lyon)
首先,论文的理论要完善。理论产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理论产生之后,之所以仍然会一直被引用,是因为该理论的内涵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断深化。比如《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如果我们将它用在现在的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那就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观点要创新。我们要先学习别人的文章,才能写自己的文章。只是埋头写自己的文章,这叫脱稿写,而脱稿写的文章不能叫作论文。最后,案例要可推广。如果写的是案例分析的话,它一定不能是小范围的案例,这个案例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且有推广价值,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但凡游离在社会背景之外,有些东西就没法原汁原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要确保引用的文献是该主题的相关学术成果,尤其是已在期刊上发表的任何文章。这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编辑所寻求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在文献综述中大量引用读者还不熟悉的资源和关于我们主题的优秀研究,那么这就是我们的核心贡献。理论框架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我们的论文。通过简单地总结其他人写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说明我们论文的不同之处。在尊重其他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主张。即便之前有学者写过这个话题,他们的发现与我们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也要避免产生分歧。在文献综述或理论框架中,如果我们要对一个案例进行研究,那么就要重视对研究背景的描述。研究背景包括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等,这些信息通常需要在做完文献综述后提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功策略》,专家:Sarah Lyon)
文章中一般都会涉及到背景。社会背景的陈述和论文内容的对接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背景部分必不可少。比如,《<武训传>批判:对旧文艺及知识分子的归训》一文中提出,“作为对‘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文学批判致力于发掘文艺事实中的审美因素,并做出理性的、哲学的和科学的分析,这决定了批判的审美实践特征和自主原则”。所以,“审美实践特征”和“自主原则”就取决于我们怎样与社会背景相对接,否则“审美原则”可能就会出问题。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背景看选题的意义和内容安排,这个是决定论文写下去之后有没有意义,有没有价值,以及能不能发表的一个最关键、最核心的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前言是对文章本身的介绍,它以我们的论点开始,并以我们论点的完整表达结束。前言写作中需要注意如下三点:首先,追溯该主题之前所做的工作并提出研究问题。如果我们想立刻吸引读者的兴趣,就需要提出问题,或者提出大胆的论点,然后用数据来支撑该论点。前言不可能涵盖关于我们所要研究的主题的所有文献,所以我们要突出所在领域的关键讨论。然后解释之前文献中的不足,通过对之前文献的研究,提出我们的研究问题。其次,确定我们的论文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需要强有力地向读者表明,我们已知论点的利害关系以及我们的论点为何重要。通过呈现论文的大纲,引导读者了解我们将在论文的每个部分中做什么。最后,论述我们正在写的文章的贡献和影响,重要的是在前言中突出我们的贡献,而不是将它们放在论文的结论中。(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功策略》,专家:Sarah L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