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而重要的选题主要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选题新颖而出人意料。第二,能够令读者从中获益,即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相关从业人员,能够从你的论文中获得启发,进而有所作为,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影响。第三,易读性强,即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和顺序性,使论文更加易读。想要获取有趣想法,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第一,从我们自身出发。我们可以博览群书,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差距,在该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从哪些方面切入,能够有所贡献。第二,找到合适的期刊、杂志。为了获取有趣的想法,我们可以尝试寻找合适自己的期刊从中获取灵感。(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编辑视角下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Ilan Alon)
没有语病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一旦句子出现语病,就会影响读者理解。选词、造句需考虑语音的适合程度。当一个词语出现在句子中,它与其他(前后、上下)的词语之间会产生某种关系。从其与前后词句的关系来看,如果几个并列词的结构、词数相同,那么读起来就会朗朗上口;从其与上下词句的关系来看,倘若每句话末尾的词语之间有押韵关系,那么读起来也会抑扬顿挫。故我们在选词造句之时,要考虑语音是否适合,能否产生“和谐美”。(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完善个人话语体系的建设能完美规避学术不端现象,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第一,语言风格可随期刊而变,但要注意不要过度夸张。我们可以借鉴目标期刊作者的语言风格,从而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第二,语言逻辑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前一句话不要和后一句话矛盾,文章中的任何要点,不要让他人找出漏洞。第三,一定要使用官方术语,如现在常说“一带一路”倡议,而非“一带一路”战略。第四,强化语言表述,在保证每一句话足够精练的同时,可以适当进行扩充。(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论文写作的“意化”,即作者将客观事物通过一种“意化”过程映射于脑海中,再以一种“思维语”加以运作,继而酝酿出“意态文”,为正式写作提供帮助。在该过程中,作者脑海中的“意态文”通过选词造句,将语言文字以一定的顺序呈现出现。“物化”则是指通过书面语言将文章写出来,将思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结合,最终传递给读者。在该过程中,“选词”极为重要,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中进行组合,其含义大不相同。通过“意化”与“物化”的结合,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被加以主观提炼,最后形成以词语、句子、段落、句群和篇章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文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论文最核心的考核内容是逻辑,逻辑的考核又可以概括为“自圆其说”。也即我们写的东西要首先能说服我们自己,不能让其他人找出漏洞来。那么就需要注意如下三条逻辑:第一,理论与理论的逻辑。即如果同一篇论文中采用两个理论,这两个理论肯定是有关联性而绝对不可能是相反的。第二,理论与案例的逻辑。案例一定是对这个理论的延伸,且理论和案例的对接要有统一性。第三,国外与国内的逻辑。如果要用国外的案例来佐证国内的纵深发展,一定要说明案例是从国外延伸出来的,而且在国内实践比较成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的理论,然后对该理论进行中国化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讲到国外的某个模式对中国的某个领域的启示,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某个模式,因为我们的人群特征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