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曾提出“宣泄说”,即写作也可称为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对论文的恐惧、厌恶等情绪,都可以通过写作的方式把这种情绪宣泄出来。比如,通过仿写,或者与论文写得好的人交流,逐渐获得论文写作的快乐,摆脱恐惧、厌恶等情绪。举个更直白的例子,博士生群体不妨以“对论文写作的恐惧”为主题写一篇论文,就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研究》这两个期刊,一投一个准儿。写完之后,就不恐惧了,因为一调查才发现,处在论文恐惧、焦虑状态下的大有人在,这是普遍现象。就此话题,再进一步延伸,比如做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博士生对论文恐惧的几种类型,这是多好的研究成果,这个也完全可以写一写。一旦投入其中,就已经是在“治疗”恐惧情绪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也许我们的认识尚不深入、透彻,但通过撰写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对过去研究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地梳理,这非常有价值。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常遇到一种情况:期刊编辑、评审专家,甚至自己的导师会说,我们的文献综述只是罗列文献,不叫文献综述。“文献”二字不用多说,“综述”也有其特定内涵。文献综述是综合分析,并不仅仅是罗列。笔者还要进行评论、评述,说明现有的研究存在着什么样的不足、空白,能给读者带来哪些启发。最后,再加上“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实际上,很多人不愿意写这部分内容,因为任何人的论文都不可能毫无瑕疵。其实,这篇文章拿去给别人审阅,别人会给我们什么意见,我们都能猜得八九不离十。但是,有些人不仅写了“不足”,还会写上“展望”,这是很好的。我们也要抓住这一点,别人的不足、别人的展望,很可能就是我们撰写另一篇论文的选题的起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无论开题前还是开题后,我们都需要做一些心理建设与实际行动。第一,培养定期关注(最近)研究进展的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我们避免出现“闭门造车”的情况。为使自己尽早走出“盲目自信”状态,我们有必要了解当下的研究前沿。第二,掌握研究节奏。要考虑自己的研究(写作)习惯如何,学习如何做研究,这也是培养自己研究习惯的过程。做研究需要长时间积累,呈现出知识的“马太效应”,也即一开始比较慢。对此,要去找具有引导作用的老师,有助于我们研究(写作)习惯的养成。第三,起初展开研究(写作),可以找一些与研究主题或方法相关的文章学习、借鉴。在学习了别人的框架并对其加以思考过后,可以将自己的内容填充到这个“借”来的框架中进行二次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的成果。第四,不要排斥其他领域的新想法。艺术与设计领域包容性强,其他领域的想法能用在该领域的概率极大,一旦应用,必然产生创新性很强的选题,而创新性又是决定开题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第五,建立自己的期刊库。多关注国际上的优质期刊,这亦是帮助我们找到好的选题的有效途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
如果说论文的题目和摘要决定了自身的“生死”,那文献综述则决定了论文质量的高低。一篇好论文之中一定要有高质量的文献综述。判断一位作者是否有学术功底、是否具备完善学术训练思维的重要标准之一,是看他写的文献综述质量。这里,给年轻学者(刚博士毕业到高校执教的学者或是硕士生导师)一个建议:不要上来就让自己的学生写所谓的学术论文,而是让他们练习写文献综述,先把文献综述搞明白;把文献综述写明白之后,论文的选题就随之出来了;选题出来了,自然开题报告就出来了;继而,硕、博论文的三分之一就完成了。所以,文献综述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反映出作者的学术功底。(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好论文诞生记:核心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步骤与投稿发表攻略》,专家:孙老师)
设计与艺术学科是一个跨专业的领域,可以涉及到偏社会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涉及到纯艺术的(艺术史),也包括怎样用设计来驱动社会的改变。正因艺术与设计领域的边界不甚清晰,第一,我们要向“大牛”们学习,尤其在研究生阶段。第二,各种学术讲座我们要参加,甚至可以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在此过程中,你会有机会认识很多有意思的伙伴、学到许多跨领域的知识,这更有利于我们找到研究的选题、明确目标。第三,为抓热点,我们要关心跨领域研究议题。若要掌握本领域热点,最好的办法是去看即将举办或是临举办完的国际(包括国内)会议,看它们的议题有哪些。国际会议的更新频率很快,每场会议的发言人会阐述其所关注的议题,这便是当下的热点。第四,关于研究成果的挂名,涉及到与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正常情况下,谁写的文章谁就是第一作者。但是,通讯作者一定要挂到导师身上。(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艺术与设计学科研究生如何做好开题报告》,专家:刘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