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学术论文所包含的类型之一的学位论文,亦应具备创新性。至于在哪些方面创新,并没有一定之规。比方说,有人在学术论文中,研究“北京市经济结构的质量问题”,他必然有其方法和独家结论。但是,如果有其他人套用前人研究“北京市经济结构质量问题”的方法对河北省进行同样的研究,这也算创新。这里,前提是之前没有人对河北省做过“经济结构质量问题”的研究。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一定要把自己论文里的创新点“亮”出来。哪怕这对整个学科而言,或许创新程度并不高,但也要把创新点提出来,作为论文得以审阅通过的依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
从正面理解,“爱钻牛角尖”是一种坚持不懈的“求真”精神。往往读的书越多,越容易有这种倾向,比较理想主义。若从负面理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在论文写作上,很多人执着于读大量的文献,连篇累牍地去读,旨在找到好选题。之所以如此执拗,就在于他(们)觉得做出好选题的前提必须是尽可能地穷尽文献。这里有一个逻辑漏洞,即做好选题的唯一路径就是掌握文献吗?如果不是,那应该还有其他的途径。如果有其他的途径,又何必非要执着于穷尽文献呢?纠结的状态贯穿始终,不但会影响论文写作,甚至还会波及家庭生活、社会关系,使自己进入一种无趣且疲惫的恶性循环中。导致这些显性问题的隐性因素,可能有思维方式上的缺陷。比如,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甚至也包括语言能力,而这些是搞好科研、写好论文、做好课题的基本技能。这些技能若存有缺陷,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我国的学位论文有三种,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与博士论文,三者分别对应不同的学位。学位论文实际上是为申请某种学位而写作的论文。从本质上讲,它应该是学术论文。而学术论文的国家标准定义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从其定义上看,无论属于那个种类,学术论文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在上述概念里,几乎每个环节、每句话都强调创新,无论是观点还是研究方法,甚至包括资料信息,都可以体现创新性。学术论文侧重于提供新的科技信息,侧重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若无创新,则形成不了学术论文。也就是说,创新性是学术论文的一项基本要求。(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
除去思维缺陷,有些人总处在“盲目自信”状态,有的认为自己能评上教授,论文不可能写不好。然而,写不好论文的教授大有人在。与“妄想症”相对的是“失心症”,以博士群体表现最为明显。有的日夜魂不守舍、为论文而发愁,以至于休学、退学,甚至跳楼、投湖,类似个案近年来屡见不鲜。具体到论文写作中,还有很多明显症状。例如“选题狂乱症”,一会儿一个样,前脚觉得这样写好,后脚又觉得那样写好,沉浸在自己的臆想中,总感觉激动、兴奋。但真要写,又不知到底写什么。再如“文献无序症”,看文献,一会儿觉得这个好,一会儿又看着那个好,停停看看、看看停停,忙活一上午。吃过午饭,上午看的文献全忘了。并且,文献看得没有逻辑性。比如,哪些是跟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是核心的还是边缘的,未明确分类,就埋头蛮干,不得章法。再如“写作困难症”,即一动笔就“卡壳”,此为大多数作者的通病:起笔不会,立马查知网,东拼西凑“揉”出一篇,这种文章重复率绝对高,这是典型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再如“修改厌恶症”,认为论文写完得赶紧投稿,趁时效性强尽快发表。再如“投稿焦虑症”,明明投出去了,依然坐立不安、患得患失,加重了焦虑。再如“专业缺失症”,即总认为自己专业积累薄弱、专业水平差,想法是不成立,致使论文写作陷入困境。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期刊编辑,都认为“硬伤”不是出在学术专业方面,而在于写作本身。所以,不要总以“专业积累不足”为理由来搪塞,这个问题没有想象中严重。(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要指出或纠正一个问题。很多人对于写开题报告是存有抵触心理的。如果有这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开题报告注定写不好。假设一个人在主动性、积极性缺位的时候就写作,即使完成,也属于应付性质,质量肯定不会好。这里,首先跟大家交流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写论文,也即写论文的动机。有人会存在疑问,觉得论文是很高大上的东西。从形式上来说,如果不写开题报告、不写论文,就拿不到文凭和学位。从写论文的作用来看,我个人认为写论文不只是为了拿文凭。但凡或多或少写过论文的,应该会发现,它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种思考问题的历练。如果把写论文放到这个层次,那你对写论文的积极性会有所提高。写论文有一个基本的结构,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要讲逻辑、懂方法。换言之,即便毕业之后,也可以形象地把具体事务当做写论文。针对于某项工作中的事务,我们如何去有逻辑、有条理、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从这个角度联想,把论文写好对日后工作是大有裨益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