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要经过六个环节。第一,立意,即确立文章的写作主题。第二,选材。选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使用的材料数量、质量应恰到好处,不宜过多或过少。第三,构思。构思解决了“怎么写文章”的问题。我们在自己的大脑中画草图,从内涵体式、全面构想、梳理思路、描绘轮廓、构建框架、策划程序、设计蓝图、树立文体的意识,直至形成意态文。不同文体的文章,写作与内部结构要求皆不相同。第四,赋形。从内容体式、结构、语言到细节大致安排,直到最终形成虚拟成品整体形态,一篇文章的雏形就形成了。第五,语言表达。表达就是我们选词造句写文章,定型初稿。第六,修改。就是从内容到形式对初稿进行全面加工、调整,修补错误、改正缺点、完善不足,最终写好一篇文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所谓的“新视角”,“新”是相对的“新”,有时候用了一个很多年前的理论,恰恰证明它是经得住考验的。所以说整个盘点下来,像历史学用的史料、方法或者理论,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的新文化史,包括我跟几个博士生讲的建构论等,往往都是西方学界几十年以前就已经经常使用的了。可是对于我们历史学这个专业来说,很多学生、研究者并没有掌握里边的一些技巧,也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还不能转过来。所以说如果用这样一种方法观察个案并做研究的话,很多编辑看完之后会发现你有所见,仍然可以给你发表。所以说,这个“新”和“旧”并不一定指的是时间,有的专业可能需要时间新,刚刚从国外引进过来的,但是有的实际上已经存在了好多年了,只是国内不怎么用,我们照样可以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一般来说,写作论文主要分以下三大阶段:写作准备、写作过程、出版。在该过程中,涉及四次必要的修改环节且层面不一:首先,从文章写作的角度而言,初稿往往质量较差,需经不断修改才能达到成稿水准;其次,在投稿前也面临一次修改,即根据目标期刊要求进行修改;再次,当文章处于录用或拟录用状态,审稿专家和编辑也会提意见,这时要依照意见修改;最后,在印刷之前,还有一次最终修改。修改就是对我们所写的文本,从内容到形式对初稿进行全面加工、调整,修补错误、改正缺点、完善不足。通过我们精益求精地反复修改,论文质量才能不断提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从编辑视角来看,一篇“好论文”主要有如下四大要素:第一,好主意。一个好主意就是一个反直觉的想法,这是造就一篇好论文最重要的要素,是我们提交论文时需考虑的首要方面。第二,好数据。在判断自己的论文好坏时,需要考虑该论文有什么数据,这些数据质量如何,是如何获取的,是否拥有他人没有的新数据,又是如何将这些新数据进行加工的。第三,好分析。要按照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良好地分析,选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同样能够体现研究的贡献。第四,好文笔。好的文笔体现着良好的写作风格。我们需考虑论文的内容、风格和结构,这是影响评审员评判文章的主要因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编辑视角下的论文写作与发表策略》,专家:Ilan Alon)
凡能使语言呈现明白、清晰情貌的,称为“消极修辞”。消极修辞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明确,即文字表意一定是明确的,不能含糊。二是通顺,即写论文要符合逻辑。三是句子结构平匀,即遵循句子的基本结构,不可将不同的结构混杂在一起。四是稳密,如果论文存在冗余词语,就应该删掉。五是规范,即我们在修改论文时,一定要使论文达到目前期刊的固定规范。从“消极修辞”层面来讲,病句往往不明确、不通顺、不平匀、不文明、不规范。从语言要素层面来讲,病句语音不美、语音不准、词汇不当、语法不对、逻辑不通、语境不合、语体不适、风格不符。总之,在“消极修辞”层面判断论文语病的标准为是否明确、通顺、平匀、稳密、规范。(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