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点”必须犀利。西方的人口学专家是人口史专家,也就是研究中国人口史的专家,他们利用中国的地方志史料中的“丁”来推导中国的人口数量。这个“丁”就是“人”的意思,他们认为多少“丁”就是多少人。但是,何炳棣指出,西方人口学专家对“丁”的理解错了。“丁”本身不是指的实际人口数,它只是一个纳税的单位,并不是人口的单位。于是,何炳棣就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因此,我们的观点越犀利,越能够把已有的研究观点打倒或推翻。我们有时候说,以前的研究应该是我们的“敌人”,怎样能够把它推翻?这样的研究才是最有力的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第一,很多人觉得自己专业学习程度不够,还需要不断努力学习。这个理由有点道理,但也不充分。比如说一个博士,他从本科开始一直读到博士,这么多年的专业积累其实是有的。如果不学习,也不可能考上博士。所以从个人学习的角度来讲的话,这个理由也不见得能完全成立。第二,我们很多人都是想的多、干的少,思想与行动脱离,有“万事开头难”的思维惯性,认为这也是自己选题难的理由。但是这种思维惯性具有普遍性,不单单影响选题,因此也不是个充分的理由。(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方向选择技巧与极简选题术:选题难的技术性分析与结构性重建》,专家:乌角先生)
对初学者或者在自己所在领域待的时间不够长的作者来说,“新材料”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有的学科可能不需要特别新的材料,但是大部分学科都需要。比如,理工科一天到晚做实验,就为了找新的材料;社会学要做一些口述、调查等,也需要“新材料”;心理学、教育学做调查、心理测试、各种问卷等,都需要“新材料”。但是,历史学的“新材料”跟社会学这些学科没法比。因为社会学等学科可以自己造材料,比如造问卷等。可是历史学要凭运气吃饭,材料可能本来就有,但一开始没有被发现,只有后来被发现了,才能将其称为“新材料”。而社会学等学科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设计调查问卷,并获得一个“新材料”。(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第一,从众多的期刊中选择出一家期刊之后,我们得研究这家期刊社的投稿须知,看自己的文章是否符合要求。如果觉得不符合,我们就看他究竟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可再度揣摩其投稿须知和范文,照要求进行修改。第二,只要是我们的稿子没被拒稿,说明就有录用的机会。那么,期刊社可能会通知我们进行修改。第三,润色。我们下功夫修改文章,不要忘记进行语言润色。无论我们写的论文是中文,还是英文、法文、德文,都应对其加以润色,这对文章的最终录用有极大的帮助。第四,当我们的文章被通知录用,杂志社安排发表,那就肯定要对文章进行排版。因这一过程有可能涉及对文字的重新录入、对插图的重新制作,极易产生错误,这时编辑也可能通知我们进行最后一次修改,这是在印发前的最后一次修改,同样很重要。(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当前,开题在一些学校毕业论文环节设置中至关重要,甚至把它和毕业答辩一样作为独立环节。开题环节通不过,就不能开展后续工作。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学校为什么不把论文写作当成一个独立的环节来设置工作,或者组织一帮专家来带领大家写论文呢?尤其是当前博士论文开题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 其实,我觉得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写作、修改、答辩等环节都同等重要。即便你有一个好的开题,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出了问题,难道就能说你的论文就没有问题吗?我们有多少人开题通过之后,后面在写作过程中又换选题,这个比例也不少。不管是硕士阶段还是博士阶段,很多人都是在开题环节顺利通过,但是一进入写作就想换题,而且中间觉得换一个还不过瘾,换一个写不下去又想换,不仅自己很无奈,导师也很无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研究方向选择技巧与极简选题术:选题难的技术性分析与结构性重建》,专家:乌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