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稿之前,我们要对于自身文章质量有一个合理评估。诸如文章的质量有没有达到C刊的发表水平,文章的创新点在哪里,文章修改了多少次,假设我们是审稿专家,这篇文章能否评审通过等,多问自己几个这样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相对准确的定位,相应投稿时就会更有效率。如何去评估自己的文章质量?一是征询导师的建议,二是我们去查阅一些目标期刊已发表的文章,对照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在哪个层级。要找与我们文章同一载体类的文章,比如我们写的是案例分析的论文,要拿同样也是案例分析的论文来做比较,看看自己在什么水平上,自己与别人有多大差距。而不是拿自己案例分析的论文跟别人的时政论文去比较,这没有多大的意义。在这个过程当中,慢慢地大家就会对自己的文章有一个合理估计。在此基础上,大家再去找一找适合投的期刊有哪些,比如说从选题方向上看,它今年正好在征某一主题的稿子,如果我们的文章符合主题,自我评估之后觉得质量还不错的状态下投过去,可能录用的概率会很大,也就不会耽误太多时间。(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学术研究不能为了问题而问题,或为了论文而论文;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进入到学术研究的层面。学术研究就要直面理论,你的理论与研究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你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如何去改进这个理论?这就是更高的要求。当然,如果是博士论文的话,那么到这里还不够。博士论文并不是说你的理论跟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它是要你做一个系统性的研究,系统性的研究就牵扯到方法论和哲学观这些层面的东西了。那么,你首先要对自己所研究的问题本身进行系统性的考察。然后,你还要把这个问题本身转化成一个理论形态,并让这个理论形态回馈实践形态,也就是你的论文最后的那个章节。最后,你还要让自己的实践形态上升到理论形态。博士论文的要求是更高的,这也主要体现在它的系统性上。如果换成大家正常的思维方式,该怎么理解呢?其实就是你的专业深度,这个词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系统性可能有点抽象,换成专业深度,我们就明白,它绝不是一两个理论的问题。如果有人要写博士论文,但他还在考虑如何运用某个理论,那么这个博士论文的写作难度就会非常大。因为,他基本上还是在用一个本科生的思维去考虑一个博士论文的写作,这就差得太远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博士论文的水准在哪里,那就糟糕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开题报告中的“快”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献,二是调研。所谓文献,就是已有研究。而调研(把实践宽泛理解)就是我们所掌握的实践性资料。也就是说,确定选题后,我们要尽快完成文献和调研工作。 迅速阅读相关文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切忌进行“二手阅读”(别人的文献综述)。第二,在阅读文献的时候,不要只读内容摘要。有些文章的摘要写得不怎么好,我们无法通过阅读摘要掌握有效信息。第三,切忌宽泛地阅读文献。一定要选择与论文选题相关的文献。第四,综和述要结合,不仅要清楚别人的观点,还要有评论。除了列出别人的观点,我们还要评论一下自己掌握领域相关的研究动态,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哪些方面还需要继续进行研究。第五,重视近三年内的相关文献(导师的、权威的、外文的)。尽可能把这个领域内近三年的文献都看一遍,掌握学界最新的研究动态。第六,做好文献综述的前提,是对自己拟提观点的自信。文献综述背后有一个线索,就是根据我们要提出的观点收集文献、进行评论。 尽快完成调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尽早确定调研问卷。调研问卷的确定一定要通过专业人士给我们把一下关,尤其是问题设置的顺序。第二,调查对象要有代表性、合理性和针对性。第三,调查方式要仔细斟酌。不同调查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应仔细斟酌。第四,调查问卷发放的份数和调查问卷收回的份数一定要足够的数量,如果欠缺(数量少)的话,我们的结论肯定会出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
我们的论文要关注“自我”。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论文中“自我”,这不是主观的表达吗?而论文写作是要追求客观表达。此处所谓的“自我”与客观表达并不矛盾。比如,我们把论文投到期刊编辑部,这篇论文能够让编辑印象深刻。也就是说,我们的文章要能够做到文如其人,长此以往,可能编辑不用看名字,就知道文稿是谁写的。我们要有这种“自我”的特点,才能让编辑对我们的稿件产生好感。再形象地说,编辑能从论文中看到“人”,不要把稿子写得学术化到没有人的程度,这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一点。我们经常说,好论文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具备公共关怀。我们之所以去关注“高校教师论文写作难”“线上与线下教学差异”“职业幸福感”等问题,正是因为它们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行业或职业的问题。以“线上教学”为例,几乎所有老师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目前,所谓的“线上教学”,只是把线下的东西机械地搬到线上,很多问题就随之而来。比如,怎样去控制线上课堂?如何保证线上教学效果?落实到实际中,如音、体、美教师怎样进行线上教学?弹钢琴、打篮球、画素描这些线上如何进行?有些老师说,只能上理论课。那上理论课能弹好钢琴、打好篮球、画好素描吗?得上多少节才能呈现一个好的效果?这就是线上与线下教学内容的差异。现在,很多人都面临这个很现实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意识到,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题。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这种选题也能发表。恰恰因为它是真问题,而且是一个行业性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性的共性问题,所以理所当然,它好发表。(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作为一种疗伤工具的论文写作》,专家:乌角先生)
一般来讲,大家更关心选题的来源。我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工作经历。硕士生、博士生这个阶段有很多人是工作过的。比如,有些人是工作之后又考研,或者研究生毕业工作之后又考博。我们的选题很可能就源自于自己的工作经历,在工作哪个方面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或者说有什么样的启发,想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平时或课程中的思考。例如,老师在上课时讲到的某一句话对我们产生了启发,或者平日里我们对某一事务很感兴趣,有时都可以帮助我们确定一些选题。又如,我们对“消费者剩余”产生了兴趣,想要去研究,我们不可能泛泛地研究消费者剩余。我们可以研究在某种条件下的消费者剩余。以大数据“杀熟”为例,通过制定有差别的价格来获得最大的利益。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的消费者剩余和其他情况之下的消费者剩余,就是不一样的。第三,调研启发。我们在研究生、博士生阶段,可能会时不时地要进行一些调研。在接触调研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并且可以把这种问题拿来进行系统研究。调研回来以后,我们可能就这个问题进行一些系统的研究,而这些研究至少就具有了较强的实用性。对学位论文而言,这也满足了其中一项基本要求。所以说,调研这个方面会给你一些启发,甚至会给你提供选题。第四,阅读文献,从中选取题目。比如,前人尚未研究的问题或者已研究过但尚未解决的问题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开题报告中的早、快、慢和一个好习惯》,专家:孙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