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点一线”的方法,避免热点选题的误区。第一,自身优势点的思考。自身优势包括资料积累、掌握方法技能、所熟悉的理论等,这些要有清晰的认知。结合国内外已有文献思考自己想研究什么,想法是否可行,清楚哪些是本领域和方向的前沿性问题以及现有研究状况。第二,社会聚集点的分析。关注并梳理哪些是社会聚焦的重大热点,对重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透彻理解,主要是国内政策,它的内涵、出台背景及关注面。思考社会热点与自身选题的结合点。第三,刊物需求点的观察。对不同刊物的需求进行跟踪式的观察和搜集,留意刊物响应社会热点问题而设置的专题,对照自身优点和社会热点找寻合适的契入点,这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以2019年刊发在《深圳大学学报》上的《5G智能时代的文化产业创新》为例,我们默认“文化产业”是作者熟悉的研究领域或者说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前缀“5G智能时代”则是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而它与文化产业创新到底有没有关联,这也是作者在文章选题立意时给自己设定的问题。假设有关联,那有怎样的关联,由此激发进一步的探究。再有,就刊物而言,《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C刊,其中有一个是“文化与经济”版块,在每一期中都会有相关的主题。如此一来,三者兼备贯穿成一条线。(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在投稿之前,找准适合我们文章的期刊。就像田忌赛马一样,要找到自己适合冲击的期刊有哪些,比较稳妥的期刊有哪些,肯定能发的期刊又有哪些。这样匹配,要更有针对性。比如说,投稿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冲一个(自己觉得能冲的)期刊,如果被退稿了,修改完之后,再接着投一个稳妥的甚至是最保底的期刊。这些既需要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合理的估计,同时又需要对本学科的期刊比较熟悉,可以查一查C刊目录,看哪些期刊是适合我们的。我们要有一个期刊层次的认知。另外,还可以去人大复印资料、人大论坛里面,去找一找别人已往的一些投稿经验,他们投的哪些,我们再去进行比较,这样我们对自己投稿的期刊就有了明确性。还有一个比较笨的办法,就是多投,积累失败经验。我硕士期间虽然没有发过高质量的文章,但是投稿的经验比较多,大概投过五六十家期刊,虽然说被拒稿很多次,但也算是一种经验的积累,久而久之,能够帮助我们去明确文章适合的期刊,但不足之处是比较浪费时间。匹配期刊,还要看我们的选题适不适合,研究方法适不适合,也包括我们文章整个的写作范式符不符合期刊的标准,这些都会帮助我们节省投稿、审稿的时间,也会影响到我们文章录用的概率。(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就选题误区而言,常见的有以下情况:第一,不敏感不关注不结合。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自己文,沉浸于自己的小天地,对社会热点不关注、对学术热点不敏感、对刊物设定的热点专题不了解,自然在选题立意和论文写作时就不知道如何结合。第二,盲目追逐热点。与不关注热点相反,盲目追逐热点是另一个极端。不顾自身实际和研究主题,采取“拿来主义”(不对热点进行理解和消化),没有考虑到热点与论文选题立意的关联,机械地生搬硬套,导致牵强附会,炒夹生饭。还有一种情况是一味地追随热点的变化,而呈现随波逐流的情况,被热点牵着鼻子走,这属于典型的“蹭热度”。围绕热点的变化,选题波动很大,导致很难围绕一个长期性的热点或一个相对稳定的方向深入研究。第三,选择热点不恰当。对热点及其背后的政策、内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而是主观臆断,导致无法实现与热点的有效结合。第四,掌握不好热点结合的尺度。片面突出热点而掩盖了文章主题,造成本末倒置,例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路径”,这个选题基本上就是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名称拿过来,作为文章的主题或者标题,显然一篇小论文是解决不了这么宏大的论题的。另外一种倾向是以热点装饰门面,但并没有实质性结合。例如“文旅融合背景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路径研究”,只是扣了“文旅融合”的帽子,而具体到文章当中并没有体现“文旅融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在文章投稿之前,我们要明确自己发文章的目标,不论是俗的目标(毕业、评职称、拿奖学金等)还是雅的目标(传递思想观点、影响政府决策等),至少要先明确目标。因为目标(目的性)不同,也就意味着我们为此花费的时间、修改的次数也不一样。比如说,我们想毕业、评职称、拿奖学金,在时间节点之前,需要文章能见刊,而拿到清样或者收到录用通知,这些通常都不被承认。因为现在录用通知也存在造假的现象,所以基本上高校(或单位)都是只认文章见刊。这就要求我们要计算好自己的投稿时间,一个C刊从投稿到发表,一般平均下来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如果我们想要投一些顶刊,它的审稿周期一般很长,拒稿率也更大,比如有人投《经济研究》,可能1年都不一定有结果。所以,大家要搞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毋论俗雅,都无可厚非。但是,不能鱼和熊掌两者兼得。除非是确实已经完成了一个,再去达到另一个。比如,我们已经达到了毕业的条件,再去追求顶刊,那自然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先保住基本盘,如果连毕业条件都没有达到,就直奔顶刊去,风险势必很大。明确发表目标之后,我们的写作、投稿效率都自然而然提高,相对会节约很多时间,再就是修改的次数也会因目标的明确而明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普通青椒通往C刊之路:经验与教训》,专家:唐超)
选题与文章是根与叶的关系,只有根正才能叶茂。另一角度说,文章的选题也是审稿时首先看重的要素。具体来说,围绕选题的题目即论文的文眼,选题立意决定了文章题目主旨,进一步决定了文章的谋篇布局和写作思路。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艺术性”的编码与解码。对于投稿而言,选题方向基本决定着文章投稿刊物,甚至其主题板块。在投稿导向下,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可以总结为以下三项要素:第一,符合拟投刊物定位及版块主题要求。所谓目标决定方向,目标刊物是指挥棒或者说是箭靶,而我们的稿件就是箭,投稿即为射箭,这一点毋庸赘述。第二,关注并含化热点。这里的热点既包含社会热点也包含学术热点。形象地说,热点问题既是润滑剂也是催化剂,是选题中比较大的变量,能够形成吸引力,增大文章的关注度。第三,具有理论支撑。理论对文章而言相当于是骨骼,也是我们选题的题眼。这要求我们在选题立意时,就要思考所选择的选题是否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果有,是什么理论,或者有哪几种理论;如果没有直接的理论,那退而求其次,是否具有相关的理论作为支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