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学科为例,现在马学科的队伍日益壮大,压力也随之而来,大家都心知肚明,刊物数量有限。而且发文章,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是多种因素的合力。队伍是壮大了,但刊物的数量没有显著变化。怎样谋求一种平衡,这对学生是挑战,对老师也是挑战。我们能做的是选好题,掌握好方法,把握好写作的逻辑。 第一,解读重要讲话、文件。特别是围绕习总书记的讲话、一系列重要的指示进行解读。当然,如果我们仅仅就讲话或者就某个文件去拟定选题,比如针对习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论述、内涵、意义、价值等,想出新选题是比较难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自己学科背景或者长期学术积累相关的一个点去做。第二,把握重要的时间节点。围绕“建党百年”,找出一个非常细小的点,进行深入探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从社会思潮、有影响力的舆论中来。比如,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我们可以找一个点,比如研究青少年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等,可以细化到心理学角度。社会思潮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二级学科(专业)的研究重点。第四,从现实问题中来。长期以来的生活经验,观察问题的视角,或者说一段时期以来,自身的学术积累,把这些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进行选题。第五,从思政课教学(特别是运用新技术)中来。新技术在马学科当中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要运用新技术,就需要比较宽泛地涉猎一些新技术的术语表达。建议大家能在新的表达与长期的学术兴趣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跨学科论文的写作方法——以《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刊文为例》,专家:魏崇辉)
双向融合这种选题类型往往发生在思政和专业知识的交叉地带。我们都知道人类的知识本来是不分学科的。虽然我们现在分学科、分专业,但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而言,它是不分学科的。随着时代发展,为了便于学习,熟练掌握,我们才把知识进行了分门别类。由此,无论是何专业(方向)一定和思政知识存有交叉地带。思政知识里面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包括马哲、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而这三个方向是包罗万象的,我们所有的学科、所有的知识跟这三个方向都是有关联的。所以,那些总是认为课程思政跟自己专业教学没有关系的观点,是不符合常识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先根据热点和自身研究方向提出并假设某研究命题成立,据此运用一定的质性、量化方法展开研究,对假设或预期结果进行验证。以《数字经济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这两篇文章为例。前篇将“数字经济”这一热点,放在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分析上,即在提出假设的前提下,借助相关方法进行验证。后篇又回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这一热点上来,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如何讲好?比如在文化旅游发展中、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有没有相关的途径或者方法?既然提出这种假设,应该可以去实现,进而对假设进行验证。 命题假设验证,首先要结合热点和自身研究提出合理假设,不能天马行空地想,至少两者看上去是要存在一定关联的。对假设进行提炼,明确热点背后的学术问题以及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主体关系。热点与热点之间,热点与自己所熟悉的领域有没有主体性的关系,这是要考虑的。运用质性、量化等方法对假设论题进行推导、求证,做到有理有据、有的放矢,在选题立意环节,也要考虑有哪些方法是可以运用的。验证推导结论的可靠性,回应最初的假设,提升选题的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
专业本位即思政向专业融合,让思政的东西往专业上靠。可以是搞思政研究的,也可以不是。比如,“马学科”的就可以考虑这一种选题思路。当然,别的专业的人也可以。结合例子来看:《党组织嵌入对企业行为自律的影响——基于企业风险的视角》,我们知道,现在不光是国企,包括民企及很多社会组织,都是鼓励要建立基层党组织的。那么,党组织的建立对这个企业行为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说从“马学科”的角度来讲,这可能是个党建的问题。如果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的话,这可能是个企业文化的问题。其实,它是一个问题,只不过,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观察的结果不一样而已。《法律制度效率、地区腐败与企业家精神》,就此选题,我们初步判断,这个作者可能是政治学或者管理学的(企业管理或公共管理),但也有可能是“马学科”的。因为,“马学科”里面也有很多人研究腐败、企业精神、制度。所以,这也是一个问题的两面。它借助了专业要素、专业成分来提升了选题质量。如果说,单纯去研究腐败问题,不与企业精神、法律制度相结合,它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政治学问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思政教育到底怎样融入专业课:论文选题角度的五种可能》,专家:乌角先生)
对于比较新的社会热点,采取这种方法是比较适用的。旧瓶新酒组合法,就是思考并着眼于热点的学术立场和基本问题的阐述。以《论国家文化公园:逻辑、源流、意蕴》为例,“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新的事物,该如何去建?如何去发展?作为热点的政策,在实践层面上没有明确交代。而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我们要进行基本的阐述,要有学术立场。其实,这些并不是新鲜的主题,也不是新鲜的落脚点。但它们“新”在对新事物的阐述上,从学术角度去探讨,这些都是基本的问题。 旧瓶新酒,首先要总结提炼新的社会热点所体现的学术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对热点进行搜集、整理。如围绕“国家文化公园”要建什么?是具体到要保护文化遗产,还是笼统说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要对此形成学术性的问题。新酒如何去装?反映到方法上说,即学术问题的哪些方面需要研究及怎样研究。旧瓶如何找?可以通过树立学术问题,特别是相关、相近的领域内的问题,确定其内在关系,找到具体的分析点在哪里。比如说,围绕与“国家文化公园”相关、相近的问题,确定它的逻辑如何、功能如何、路径如何。在上述基础上,将旧瓶与新酒结合在一起,从而清楚地将热点反映的学术问题表述出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有效把握社会热点,提高C刊命中率》,专家: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