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者要想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讲,选题要选择一些“焦点”或“热点”问题。比如说,“平台经济管理”“治理平台垄断”等是去年政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但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只是一个好选题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还需要另外考虑的,就是它们必须还是一个“难点”问题和“痛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将现有的理论简单进行调整,去解释“热点”和“焦点”问题。那样的话很难写出创新性比较强,并且能够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我们通常还是会要求论文的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点”。同时,我们的研究问题从理论上来讲,还应当是一个“痛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还是需要花一些功夫和精力去构思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才能够对这个“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破解,或得出一些比较新颖,同时又能够解释现象,或能够为某一机制的优化提供某种理论依据的结论。(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
我们可能觉得文学专业的人肯定文采好,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文采”背后的逻辑性。比如,文字前后的因果关系,或者其他什么关系等。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包括本科生学位论文都有一个形式的要求,也即论文需要严密地推理过程。文采也是这样,是不是我们多用点形容词就有文采了?恰恰相反,写论文能不用形容词就不用。所谓的“文采”指的是,在我们能够提供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所做的发挥,然后文字流畅而已。(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我们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模型中的要素呈现出来。比如说,对于审稿人也好,或者就是学术同行也好,他们拿到我们的论文一看,很快就能知道我们在分析什么问题,比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哪些人、什么要素,以及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如果写得比较冗余啰嗦的话,很可能会让审稿人误判,以致于不知道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因而很容易直接就把这个论文扔到边上,甚至毙掉。因为现在的审稿人,他们自己的研究压力也很大。尤其是一些比较厉害的审稿人,他们手上待审的稿子又非常多,他们没有太多的耐心从这一大堆的内容里面寻找他关注的点。(摘自经管专业高校教师高质量SSCI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及教训》,专家:王大中)
我们在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论断的自觉性。外审的专家看完之后心里就有数了,会说这个学生缺少一个基本功,缺少一个基本的自觉意识。 比如,我们随口说“晚清的剥削是很重的”,我们说“它剥削很重”,这就代表着我们做了一个判断,但是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吗?跟什么时候比“它很重”?我们发现不管跟中国历代的什么时候比,也包括跟西方同时期做对比,发现它的剥削好像没有那么重。但是我们仅仅用一个“重”来形容它有剥削,结果就出了问题,所以说严谨是第一位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从“需求”的角度,选择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就相当于做了第一步,也相当于是踩对了一个点。但是,它并不构成优质选题的充分条件。我们的研究问题还需要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想把论文很顺利地发表出来的话,这项研究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门槛。如果是非常简单的问题,研究的人就会非常多,门槛就会比较低,这时可能就需要大家拼速度。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大家心里就比较没谱了。这也就是说,在选择焦点和热点问题时,如果没有像阿西莫格鲁那种下笔如有神的感觉的话,或者对于手速不是那么快的人来讲,这些问题很容易就被破解或者很容易被回答,所以对于一般人,在选题时还是尽量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摘自经管专业高校教师高质量SSCI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及教训》,专家:王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