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非技术性文献。大家看到的文字、排列等内容其实差不多。但在想象阶段,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分歧。通过文献材料,想要表达什么?这一点其实因人而异,在此基础上加以判断,展开推理,最终得出一个观点。回想一下当我们拿到文献后,是怎样想象,又是如何判断的。此处重点在于,要考虑问题,而不是回到材料上面。我们要通过文献材料产生不一样的想象,不一样的判断,形成不一样的认识。试着磨炼自己的想象和判断能力,最终形成一个理性的观点。(体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文献不是用来读的:如何找到有用的文献》,专家:岳建军)
很多作者缺少自觉界定问题的意识,故意提出那些过大或过小的研究问题。一些作者认为研究越大的问题越容易发表,但实际上这种趋向并不正确。如果一个研究连其核心概念、研究对象都界定不清,那么最终也很难得出深刻、具有说服力、具备指导和应用价值的结论。研究问题过小也不一定合适,我曾拿到过一篇针对“双高”院校绩效评价中校内自设指标的研究。这篇稿件最终没能被录用,因为在全国两千多所高职院校中,“双高”院校不过一百多所,不同的学校其自设指标也有所不同。研究绩效评价,却只涉及这一百多所“双高”建设学校的校内自设指标。这类过小的研究问题,其示范价值往往也不会太大。(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在文献阅读时,其实没有必要“求多求全”,不要想着将所有文献一网打尽。有些人确定研究方向后,便开始搜索相关文献,搜索了几十篇甚至上百篇文献,但其实很可能根本看不完。我们总是觉得只有收集了本学科的大量文献才能开始研究,其实完全搞错了逻辑关系。“求多求全”地阅读文献与学术研究和写作逻辑不符,实际上也很难真正做到,毕竟我们不可能把所有文献一网打尽。人文社科与社会科学有所区别,人文学科对待文献就要“竭泽而渔”。即便查找资料,限定范围也是先决条件,当然此处针对的是一般性的社科类文章,体育史等历史类文章可能要另当别论。(体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文献不是用来读的:如何找到有用的文献》,专家:岳建军)
一个成功的选题,除了要具有问题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需要我们注意,即在确立选题时,要确保其范围恰当,不能过大。选题过大、过于开放往往会令我们的研究难以深入,最终形成的结论也是“蜻蜓点水”。既然过大的选题不好,那是不是越小的选题就越好?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想法。特别是在知识碎片化的今日,过小的选题,会令你在研究时陷入琐碎细节,从而失去研究的价值和示范作用。因此,当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时,要不断地“聚焦”,思考该问题的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为研究领域框定阈线,即问题域,以此不断“窄化”。(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通常,我们在做理论分析的时候,结论都是有成立边界的。也就是说,要在某些假设下,理论才能够成立。不需要任何假设的经济结论,基本上是不成立的。经济理论中最简单的结论就是“需求定律”: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即便是这种需求定律,它的成立也是有假设和前提的。我们仍然可以举出反例(比如积分、物品等特例)来证明需求法则是不成立的。(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