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部分必须要简短而有意义,不要长篇大论地重复前文的所有发现,对主要研究发现和对未来研究的具体启示进行简要总结即可。在谈论启示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过多推断性话语。你要通过事实来为后人指明研究方向,而不是观点。写完结论后,建议大家再回到文章的摘要和前言部分,重新梳理、修改。很多国内学者或非英文母语的作者,在写英文摘要、前言和结论时,经常会重复使用相同的句子,这一点其实不好。当然,对于某些作者来说,如果你的前言、文献综述和结果已经写得足够完美,结论部分也可以省略。 为了让文章更有意义,最好在结论部分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论文的主要发现是什么?第二,该发现为什么很重要?第三,该发现对政府政策制定、企业策略制定、投资者投资或前人文献有什么意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文献综述的论证过程中,切记语言要凝练、准确、平实、流畅,不需要过于华丽的辞藻及过多的隐喻。避免句子过长,要多断句。避免字词、语法上的错误,注意写作上的严谨性。避免在中文中掺杂外文,若是文中的专业术语、专有名词、人名、文献名,需要标注外文原文,在第一次出现时用括号标注在中文后即可。 切忌喊口号式的话语和假大空的内容。比如,“……提出了新观点,视野更宏大,突破现有研究范围”,或是在研究方法处写上“实证研究”“综合研究”。这些内容都太宽泛了,实证研究还可再细分,综合研究的具体定义又是什么,等等。语言一定要落到实处。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在于作者没有对文献进行深挖,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说什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实际上,论文发表后,约95%的期刊读者愿意阅读你的摘要,但只有5%的人会将你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大部分英文期刊要求作者将摘要的字数控制在100到150字,因此投稿时,一定要严格遵守该期刊对摘要的字数要求。首先,摘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告诉读者“What's the purpose of your research?What is your question?”(你的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其次,阐述文章的主要结构以及主要结论;最后,再介绍一下你的文章做出了哪些贡献。 摘要虽然简短,但一定要阐述事实(facts),而非观点(opinions)。例如,不要出现“data are analyzed, theorems are proved, discussion is made”(分析了数据,证明了定理,并参与了讨论)这类完全没有意义的内容,它既不是事实,也不够简练。你一定要在摘要中写出你的研究发现,令读者在读完你的摘要后,基本了解到你在这篇论文中做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在课题申请书“文献综述”这一环节,文史哲专业的写作方法与应用语言学、新闻传播学等专业有所不同。在进行文学类专业的文献综述写作时,可能某个学者的某个观点对自己的研究特别有用,如他的理论能够指导我们的研究,此时就可以只介绍他的具体观点,不再理睬其他人的观点。但是应用语言学专业就完全不一样,在进行应用语言学文献综述时,会介绍大量观点,且每个观点内可能要同时列出多个学者的意见。这也是为什么应用语言学的学者特别容易成为“高被引学者”,因为他们总是相互引用。而对文学类专业来说,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这也是文学学者难以成为“高被引学者”的原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
在描述论文研究的实证结果时,需要明确,“少即是多”,无需把所有实证结果放在正文里。整理图表时,除了基线回归,其他回归里面不需要展示控制变量,只把相关内容阐释出来即可。但在追求精简的同时,要注意保证同行看了你的论文后,能够对你的结果再次利用,即要保证你的论文信息精简但充足。完成后,可以进行一些稳健性检验,将重要的检验放在正文里,其余放在附录。 在讲解表格中的实践发现时,应在每段段首阐述表格要点,如这个表阐释了X与Y间是一个怎样的关系,注意保留小数点后两到四位数值,并在所有表格和文章中保持一致。除了讨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还需强调经济学上的显著性,如X的标准差增加与Y相关,这一点非常重要。若是实践文章,一定要在讨论实践结果时重新假设检验。若你在论文中曾作出假设,则需要在此重申该研究是否支持该假设。上述步骤完成后,可以再讨论一下,控制变量的系数是否符合经济学预期,或者是否与他人文献中的发现一致。(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