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完成和投期刊之间,其实还隔着一段时间。对于大多作者来说,中间这段时间可能是一年,也可能长达五年。那么,这段时间里你要做什么?你可以拿着你的论文去参加大大小小的会议,去各个学校做报告。通过做报告,收集同行们的意见,然后再根据这些意见去修改你的论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可能没有足够的资源去做报告。那么至少,你可以选择与你同届的学生或者你的学长学弟,把他们叫到一起,把你的文章讲给他们听,再询问他们的意见。(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业勤)
《经济行为与组织》(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的期刊主编Daniel Houser在一次讲座里说过,论文摘要应该有五句。第一句是你的论文在文献里的定位,第二句是这篇文章做了什么工作,第三句是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第四句是这篇文章有哪些发现,第五句就是这些发现到底有什么意义。把这五句结合起来就是摘要,那么这五句其实各自对应文章的一部分:第一句是引言,第二句是研究设计,第三句是检验假设或文献讨论,第四句是研究结果,第五句是结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景鹏)
第一,我们要有一个Topic,可以理解为中文里面的主题或研究领域。以管理科学工程学科为例,该学科的研究领域非常多,如运筹学、公有链、交通运输管理、数据智能等,这些都是一些具体的研究领域。 第二,具体到某个研究领域里,还会发现有好多细分领域,具体到每一个细分领域就会有一些非常值得去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通常称为Problem。它们有很多来源,可能源自非常现实的问题。比如,面对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肆虐,很多人便开始研究疫情下经济社会活动该如何展开。还有一些问题非常基础,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这些问题是硬骨头,比如哥德巴赫猜想、黎曼猜想。 第三,针对研究问题,再去寻找Idea,即该问题该如何切入,从什么角度去研究,从什么角度去解决。 当得到问题的切入点,紧接着就是Concrete work,即具体工作,比如理论分析、数值实验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景鹏)
致谢部分也非常重要,如果你得到了一些赞助,参与了某项基金项目,或是学校给予了经济上的支持,记得一定要把这些信息展示出来。同时,还要感谢那些对论文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人。如果你曾拿这篇论文参加过会议,或是在学校里做过报告,也要记得列出来。因为很多期刊编辑非常关注这一点,如果他们没能从你的论文中发现这些信息,往往会认为这篇论文没有经过反复修改,是不够成熟的,达不到收录的程度。(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业勤)
填写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书预期成果一栏时,能写的内容其实有很多,一些比较小众的,比如各种报告,或是工具书。这里主要就专著和论文这两类进行简单介绍。一般来说,“专著+论文”是最理想的预期成果形式。当然,也可以只填专著,如果只填专著,那么该专著的字数最好不要低于二十万字。因为一旦低于二十万字,可能就会令评审员感到该预期成果的分量不足。之所以“专著+论文”的成果形式比较好,是因为论文可算作一个辅助材料,最后真正送审的还是专著。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拿着出版后的专著去送审。实际上,书稿完成后,要先经过评委评审,评审通过后,会为我们发结项证书,收到结项证书后,才能拿去出版。预期成果的最终等级可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主要还是要看这本专著写得如何,而论文作为一项辅助材料,甚至可能都不会送到评审专家手里。(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提高人文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率?》,专家:庄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