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部分(Conclusions)的主要功能是综述本文成果,并展望未来工作。在撰写结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切忌简单重复摘要和引言中的语言。结论综述本文成果时,千万不要将摘要、引言中的内容再重复一遍,即使重复,你也要换种说法。2)切忌武断、草率、目空一切。千万不要将结论过分拔高,你论文的主要结论其实都已经在正文中有所体现,最后的结论只不过是对之前的内容进行总结。因此,总结时不要拔太高,不要太夸大,不要太空泛。3)展望中要谨记知识产权的保护。结论还有第三个作用,即展望未来(future research)。展望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果可能的话,尽量不要将展望的方向描述得太详细,不然,你未来的研究可能会被他人抢先一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如果我们考虑写论文,有写论文的压力,就没有办法去实行长期主义,就得实行短期的功利主义,这没办法。长期主义让你真的快乐是不假,但是,快乐的代价就是,可能你的博士又要延期了、你今年评职称的机会又要错过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得采取短期的功利主义: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去刻意阅读。什么叫刻意阅读?比如说,“我”写课程思政,那“我”就只看跟课程思政相关的文献;“我”写课程思政的质量评价,“我”就只看跟课程思政质量评价相关的文献;“我”想知道课程思政的内部评价包括什么,“我”就只看课程思政的内部评价的东西,别的就统统不管。“我”写哪句话,“我”就看什么东西;“我”写这句话,“我”都不管下一句。这就是刻意阅读,这样效率会很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文献太多”、“看完即忘”与“看而不用”:文献阅读的三大顽疾与应对策略》,专家:乌角先生)
正式投稿前,一定要进行校对。文章里会有很多语法上或是拼写上的错误,而这类错误很容易导致审稿人对你的论文产生不好的印象,从而做出拒稿的决定,这样就太可惜了。所以,对于非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写完文章后至少要再通读两遍,检查一下。条件允许的话,最好找一位专业的文字编辑去检查、润色你的文章。 在投期刊前,一定要多读一读对应期刊的阅读指南,它会告诉你一些在附信上需要注意的细节。部分期刊是比较自由的,“your paper your way”,没有固定格式,你可以直接投稿。当你的论文被接受后,再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格式即可。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期刊对格式要求比较严格的话,那么你一定要按照他们要求提前改好。(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
第一,切忌忽略前人的进展与作者本人的继承性和创造性。之所以把这两点放在一起,是因为任何研究都来源于前人的工作,就像牛顿曾经说过的:“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们的研究工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开拓和创新,没有前人的工作基础,我们也不会无缘无故将自己的研究工作开展下去。因此一定要介绍前人的研究进展。第二,引言要对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结论的创新之处等,要逐一说明。但是要注意,引言切忌重复摘要中的叙述。如果非要讲,需换种表达方式。第三,切忌引言太短。 总之,通过引言就让读者看出作者的涉足深度与学术观点。一些学术专家之所以叫“学术大牛”,往往是因为他引言写得好。(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顶级期刊论文的投稿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对于大多数中国作者、中国学生来说,如果想在英文期刊发表论文,就一定要用内容打动期刊的审稿人。这里涉及最重要的是你本身的研究,还要让他们知道——这篇来自中国的文章,对英文读者来说是有意义的。我建议大家去看看Jun Qian和Meijun Qian发表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的一篇论文——《Law, fin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当你试图介绍自己的研究时,可以从数据来源的角度切入,比如你基于中国得到的某个样本数据,相关数据在北美或者是欧洲国家是拿不到的。举个例子,中国有“工业企业数据库”,这里面有很多私企的数据。而在北美和欧洲国家,人们通常只能得到上市公司的数据。若你能将这样的信息加以强调,或许就能打动你的审稿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如何撰写研究论文及寻找合适的国际期刊》,专家: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