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论文应当选用适切的方法,注意写作规范与方法意识。研究方法其实和教师的授课方法一样,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切的方法,所选用的方法一定要和研究问题相匹配。在方法选择上,以高教研究为例,过去较为注重思辨研究,但现在出现了一种偏向使用实证方法的新趋势,甚至呈现一种“数据至上”的倾向。现在的年轻教师,他们的数学功底、外语功底都非常好,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动不动就要用知识图谱分析、可视化分析,数学公式、建模等。新兴的实证方法固然重要,但是也要警惕“数据至上”倾向,要科学地看待实证研究。(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所谓借鉴他人的写作方法,就是在大量论文中进行总结,即哪些论文是写得好的,其结构是什么、使用了怎样的句式等。对于那些“有亮点”的表达,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最初写论文的时候,我建立了一个Word文档,用于摘抄所读过文章的句子结构。大家都知道,初学论文写作其实与学写“八股文”十分相似,有一些固定的表达、句式,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其抄写下来。抄得多了,慢慢就会知道应该使用怎样的词语来表达某一想法或观点等,做到了然于胸。因此,摘抄积累是一个提升写作水平很好的方式。(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匹配期刊环节对提高论文的命中率来说十分关键,很多时候被拒稿并不代表你的论文写得不好,而是因为你没能匹配到合适的期刊。我们完成的文章要和目标期刊的办刊定位、办刊宗旨、发文偏好相契合,这样才能提升投稿的命中率。但现在很多作者在投稿时过于盲目,先把文章投给A刊,被A刊拒绝后再给B刊,被B刊拒绝后再给C刊,这样一圈下来至少要浪费几个月的时间,还可能降低文章的时效性。此外,有谢作者在投稿时抱有很强的目的性,比如为了在短时间内评定职称。这种情况下,如果依旧盲目投稿,从时间周期来说,会耽误大量的投稿、用稿时间。(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精读文献的第一大目标是能够准确概括出论文的创新点,并总结优缺点。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地进行引用。第二大目标是通过精读文章掌握其研究方法、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内容,并“为我所用”。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反复精读,必要时甚至需要去“复现”(Reproduce)论文。目前,大多论文的数据都是可获取的,我们在获得数据后,可以用作者在文中使用的方法重新验证一遍,看是否能够得到一致的研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就已经掌握了对应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环节也是一样,我们可以分析论文中呈现的实验设计的流程,而后按照该流程去做即可。但无论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都是我们要精读,把文章读懂。(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文献阅读、整理及总结》,专家:欧阳璠)
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画龙点睛”之笔。人文社会科学的创新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往往追求一种结论上的创新,或是在实验室进行切实研究后获得的新发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支撑材料的创新。我们常说,一篇学术论文的底线是“言之有据”,其次才是“言之有理”,要善于从大量一手材料中生发出新的结论。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没有那么多新问题,但是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从而对该问题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第三,研究观点的创新。研究观点的创新是我们求之不得的,建议大家重视学科交叉,最好能合理利用自己已有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