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写作的“意化”,即作者将客观事物通过一种“意化”过程映射于脑海中,再以一种“思维语”加以运作,继而酝酿出“意态文”,为正式写作提供帮助。在该过程中,作者脑海中的“意态文”通过选词造句,将语言文字以一定的顺序呈现出现。“物化”则是指通过书面语言将文章写出来,将思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结合,最终传递给读者。在该过程中,“选词”极为重要,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之中进行组合,其含义大不相同。通过“意化”与“物化”的结合,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被加以主观提炼,最后形成以词语、句子、段落、句群和篇章为主要构成部分的文章。(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论文写作的语言问题、N条标准及解决之道》,专家:梁福军)
论文最核心的考核内容是逻辑,逻辑的考核又可以概括为“自圆其说”。也即我们写的东西要首先能说服我们自己,不能让其他人找出漏洞来。那么就需要注意如下三条逻辑:第一,理论与理论的逻辑。即如果同一篇论文中采用两个理论,这两个理论肯定是有关联性而绝对不可能是相反的。第二,理论与案例的逻辑。案例一定是对这个理论的延伸,且理论和案例的对接要有统一性。第三,国外与国内的逻辑。如果要用国外的案例来佐证国内的纵深发展,一定要说明案例是从国外延伸出来的,而且在国内实践比较成功。最典型的案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国外的理论,然后对该理论进行中国化实践。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讲到国外的某个模式对中国的某个领域的启示,不能直接照搬国外的某个模式,因为我们的人群特征是不一样的,而且我们所具备的基础设施条件也是不一样的。(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结论部分之前可以有一个讨论部分。讨论部分可以和结论部分整合,也可以分开。在讨论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对数据结果和主题的分析,回答我们的研究问题。讨论部分可以论述我们论文的局限性,这些并不会弱化我们论点的力量。比如,因为客观原因导致我们只能以特定方式收集数据,我们只需要提供解释即可。作为一名社会科学家,我们都明白可以收集的数据总是有限制的。总之,要确保我们的结论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在论文中做了什么,包括主要发现。其次,承认我们工作的限制。最后,如果合适的话,根据这篇论文,提出未来研究的研究方向与建议。(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功策略》,专家:Sarah Lyon)
首先,论文的理论要完善。理论产生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理论产生之后,之所以仍然会一直被引用,是因为该理论的内涵会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断深化。比如《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如果我们将它用在现在的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那就要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观点要创新。我们要先学习别人的文章,才能写自己的文章。只是埋头写自己的文章,这叫脱稿写,而脱稿写的文章不能叫作论文。最后,案例要可推广。如果写的是案例分析的话,它一定不能是小范围的案例,这个案例一定要可复制、可推广,且有推广价值,不能离开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但凡游离在社会背景之外,有些东西就没法原汁原味。(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正文写作的准备、内容与话语》,专家:何义珠)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要确保引用的文献是该主题的相关学术成果,尤其是已在期刊上发表的任何文章。这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期刊编辑所寻求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在文献综述中大量引用读者还不熟悉的资源和关于我们主题的优秀研究,那么这就是我们的核心贡献。理论框架的目的就是引导读者阅读我们的论文。通过简单地总结其他人写的关于这个主题的内容,说明我们论文的不同之处。在尊重其他观点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主张。即便之前有学者写过这个话题,他们的发现与我们的观点有所不同,我们也要避免产生分歧。在文献综述或理论框架中,如果我们要对一个案例进行研究,那么就要重视对研究背景的描述。研究背景包括研究地点、研究对象等,这些信息通常需要在做完文献综述后提出。(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成功策略》,专家:Sarah L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