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研究独创性就是新,不仅是对你自己是新的,对整个学术共同体也是新的,这才是最难的一点。也就是说,一方面你要突破自己的极限,另一方面,你要使用文献,让学术的同仁承认你突破了学术界共同的极限。还要注意的是,任何一个研究都涵盖了很多小问题,每个小问题都不可能一下子回答完,都是一个创新点。学术研究的累积性就体现在这个地方,前面的人做了那么多,你接着去做,哪怕只是个比较小的突破,它仍然是有价值的。(摘自《不发表,就出局》,作者:李连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
正文要集中体现作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对问题的分析、对观点的论证等。不同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方法、分析论证的过程、获得的结果、表述的方式都有比较大的差异,因此对写作内容不做统一的要求。但正文中应该集中论述作者的创见,而不要重复一般性的常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C刊编辑:人文社科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与投稿技巧》专家:陈沛照)
选题关系论文写作的成败,选题是开展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一步。论题选得好,就可能做出科研成果,甚至快出成果;如果选题不好,将会导致中途夭折或研究成果甚微。 这里首先取决于论题是真问题,不是假问题。真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问题。针对真问题,加以研究,从理论上加以解决,这叫有的放矢,如此才能写出好文章。反之,如果是假问题,是纯主观设想的问题,虚构的问题,如杞人忧天那样的问题,针对这样所谓的问题,去说明如何防止天掉下来,那么自然是没有什么好结果的。(摘自:《学术论文写作通鉴》,著者:陶富源,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我们对某件事情或者某个问题感兴趣,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去投入、去学习、去看文献,专注其中,我们不会觉得太累。否则,把一个我们完全不喜欢的研究课题拿来研究,肯定非常痛苦,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为了做而做的。但如果我们自己有兴趣,从兴趣爱好出发的话,可能会越来越投入、越来越专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或者说我们的灵感也就会越来越多。(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怎样发现好的研究选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专家:王素洁)
面对审稿意见,作者不应该想当然地按着自己的思路来理解审稿人的意见。审稿人的思维方式与作者是不一样的。作者是证明,审稿人是质疑。审稿人和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占有资料的程度都有区别。因此,作者应该多换几个角度来审视,努力找到审稿人这样理解或提问的理由,针对问题提出的背景和依据来解释,顺着审稿人的思路来回答问题,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来界定问题,从而转到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上来。单纯从作者的角度阐述为什么,审稿人有时会难以理解你的思路和角度。(摘自《科研论文写作新解——以主编和审稿人的视角》,著者:赵大良,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