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实际上没有正误之分,它只是一个认知论的问题。方法只是帮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比如瞎子摸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这只大象,以前我们会说这些人只见局部,不见全部。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并没有错,他们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理解这个大象是怎么一回事。方法论只是告诉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认知世界。因此做研究时,使用定量方法或定性方法都可以。(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此,我们国家如果想要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就要了解西方的话语体系与思维方式。实际上,现在的中西话语是不对等的。比如,一位中国作者在《经济学人》上就我国的很多正面内容发表了一篇文章,但却以广告的形式出现在上面。这就是典型的话语不对等,即西方的文章可以在上面正常发表,而我们的文章却得以广告的形式来发表。当然,本身可能也不是由于敌意刻意而为之,主要还是因为不了解话语体系。(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我们主要是从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去考虑课题研究的创新点。比如,课题研究中使用了什么新的视角,在该领域中拓展了什么新的研究方法等。另外,大家在写的时候应该实事求是,切勿夸大,否则遇到行家就会理亏。同时,我们要将这一部分与课题本子前面的“相对于国家社科基金已立同类项目的新进展”对应起来,正是因为已立同类项目中存在不足,我们的课题才要去弥补这些不足,这就是创新之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除了二十大报告全文,建议大家也要关注二十大的各类解读。日常生活中,要对看到的相关解读保持政治敏感性。如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在看到某个题目时,便能分析出哪些用词很好很精确。这种慧眼是需要去练就的,否则好选题摆在面前,我们也根本识别不出来。比如,作为高校工作者,我们要对教育部发表的文章保持敏感性,将里面的用词理解透彻并精确掌握。这样,我们在用的时候才不会出现错误,也不至于写一些别人一看就觉得是外行的内容。不管什么项目的专家,越往上对这些政治上的用词和内容越敏感。专家都是火眼金睛,如果我们自身功力不足,业余性便会被暴露得一览无余。(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文献综述需要阐明前人做了哪些研究。很多作者的文献综述往往与论文脱节,非常形式化。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开展研究。我们需要先阐明已有研究的派别,再表明自己的立场,也即自己的研究属于哪一派别,比如是其中一派,还是兼具两派,以此体现研究的继承性、连贯性或者说是逻辑性。好的文献综述通过写法就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思路。通常情况下,文献综述后面会有“小结”,用来说明已有研究与自己研究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接下来具体要做什么研究。(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问题导向: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专家: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