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同时具备“焦点”“热点”“难点”“痛点”这四点要求的研究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要我们自身具备比较充分的知识储备,或者要具有相应的能力和秉赋。这也就要求我们去学习经典理论框架以及一些前沿理论,至少也应当保证对经典的理论框架比较熟悉。也就是说,面对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应该选用哪个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还需要对所选择的理论框架本身进行适当拓展,这样一来,才能够同时满足“焦点”“热点”“难点”“痛点”的要求。另外,当我们试图对某个问题或者框架进行拓展的时候,其实也要求我们对理论功底(如基本的经济理论)有一定的驾驭能力。(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
数据统计有两大功能:第一个是“概括特征”,第二个是“推断总体”。所谓“概括特征”就是用简单的数字或者用少量的数字,去概括大量数据的特征。所谓“推断总体”就是用少量样本的数据,去推断总体的数据。我们取得的数据,用统计学术语来说就是测量值,你可以用简单的数据把它概括出来。但概括出来的只是你测得的这些部分的数据。而我们希望得到的研究结果,是需要让它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得到提升。这就需要通过已测得的数据去推断,即我们没有直接测的那些数据,它们大概会是什么样的情况。这就叫推断总体,或者有的时候也叫“推断真实值”,即用测量值推断真实值。(摘自体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体育学量化研究:极简体育统计》,专家:刘鸿优)
要想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者要想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选题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讲,选题要选择一些“焦点”或“热点”问题。比如说,“平台经济管理”“治理平台垄断”等是去年政策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但是,“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只是一个好选题的必要条件,还不是充分条件。我们还需要另外考虑的,就是它们必须还是一个“难点”问题和“痛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是将现有的理论简单进行调整,去解释“热点”和“焦点”问题。那样的话很难写出创新性比较强,并且能够发表在高质量期刊上的论文。我们通常还是会要求论文的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难点”。同时,我们的研究问题从理论上来讲,还应当是一个“痛点”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还是需要花一些功夫和精力去构思对该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拓展,才能够对这个“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破解,或得出一些比较新颖,同时又能够解释现象,或能够为某一机制的优化提供某种理论依据的结论。(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
我们可能觉得文学专业的人肯定文采好,但是对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人来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文采”背后的逻辑性。比如,文字前后的因果关系,或者其他什么关系等。 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包括本科生学位论文都有一个形式的要求,也即论文需要严密地推理过程。文采也是这样,是不是我们多用点形容词就有文采了?恰恰相反,写论文能不用形容词就不用。所谓的“文采”指的是,在我们能够提供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所做的发挥,然后文字流畅而已。(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组合与拆解:如何从博士论文中整理出可发表的期刊论文》,专家:徐进、杨雄威)
我们要用最精炼的语言把模型中的要素呈现出来。比如说,对于审稿人也好,或者就是学术同行也好,他们拿到我们的论文一看,很快就能知道我们在分析什么问题,比如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有哪些人、什么要素,以及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如果写得比较冗余啰嗦的话,很可能会让审稿人误判,以致于不知道我们到底在研究什么东西,因而很容易直接就把这个论文扔到边上,甚至毙掉。因为现在的审稿人,他们自己的研究压力也很大。尤其是一些比较厉害的审稿人,他们手上待审的稿子又非常多,他们没有太多的耐心从这一大堆的内容里面寻找他关注的点。(摘自经管专业高校教师高质量SSCI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SSCI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验及教训》,专家:王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