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选题,除了要具有问题意识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需要我们注意,即在确立选题时,要确保其范围恰当,不能过大。选题过大、过于开放往往会令我们的研究难以深入,最终形成的结论也是“蜻蜓点水”。既然过大的选题不好,那是不是越小的选题就越好?这其实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想法。特别是在知识碎片化的今日,过小的选题,会令你在研究时陷入琐碎细节,从而失去研究的价值和示范作用。因此,当发现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时,要不断地“聚焦”,思考该问题的内涵、外延分别是什么,为研究领域框定阈线,即问题域,以此不断“窄化”。(摘自高校教学研究论文写作与投稿线上研修班《从编辑的视角看教育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小梅)
通常,我们在做理论分析的时候,结论都是有成立边界的。也就是说,要在某些假设下,理论才能够成立。不需要任何假设的经济结论,基本上是不成立的。经济理论中最简单的结论就是“需求定律”:价格越高,需求越少。即便是这种需求定律,它的成立也是有假设和前提的。我们仍然可以举出反例(比如积分、物品等特例)来证明需求法则是不成立的。(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
定量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从上到下的一种模式。做问卷类的比较,其过程可能就是“从大样本、大总体中抽取小总体”,而后“在小总体中再去抽取小样本”。这种方法在做诸如定量、问卷之类的研究时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可以随机去发调查问卷。但对于大多数研究,尤其是涉及到测量、实际测试的实验研究,或者观察测试的研究,其过程肯定就是反转过来的。我们一定是先有一个小的研究样本,然后再去反推研究对象总体,然后再去定选题。(摘自体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体育学量化研究:极简体育统计》,专家:刘鸿优)
“研究动机”的写作需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要有现实的案例或依据。我们通过提供一个现实的案例、现实的依据来说明这个问题。换言之,我们的研究问题是从现实中来的,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第二,要与重要的文献关联起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说明,首先,我们的研究在理论上是可以被定位到哪支文献里面。其次,我们的研究对这支文献有没有推进?换言之,即我们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具有理论价值或理论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陈述“研究动机”的前两段中,还需要清楚地交代自己的研究要回答什么样的问题。(摘自首届毓秀经济学青年论坛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平台经济的分析策略与投稿经历》,专家:王大中)
运用统计工具的终极目标,就是从杂乱无章的、繁杂的、庞大的数据当中,去提取出能体现出价值和意义的简单数据。如果你可以用一个数字说明一大堆数据的特征,那么就说明你的水平越高。所以,我们写论文、做定量研究时,论文里的数据不是越多越好。你用的数据越少,但同时又能够把事情说清楚,那么你就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要用大量的数据才能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那么这就证明你是失败的,因为大家都讨厌数据。(摘自体育学研究方法与论文选题在线研修班《体育学量化研究:极简体育统计》,专家:刘鸿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