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为王,方法合理”是说,文章选题要好,方法只要合理,文章就能发表。越传统的方法越可靠,不要求方法多花里胡哨,不要求方法用最新的,只要方法合理就好。也就是说,我们用越传统的方法,审稿人越不可能说我们的方法存在漏洞,因为这些方法前人已经验证过了。如果我们使用了一个传统的方法,审稿人觉着这些方法已经很可靠了,就不会找方法的缺陷了。所以说,方法可以很传统,主要还是看我们的选题。(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量化方法在SSCI论文中的使用技巧与写作应用》,专家:徐老师)
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纷繁复杂、迭代迅速、动荡不安,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越是这样,我们越要有自己的存在感,想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成什么。还要把自己的资源、实力和机会进行关联匹配,比如,自己在学校或教研室的什么位置,自己教授的这个学科能不能和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等。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研究的节奏感,做好自我定位和自我规划。(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如果想使用量化研究写出创新点的话,注意采用新视角。比方说研究A和B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衡量它,比如基于一个新的情境。例如,研究新冠疫情的文章,为什么研究“疫情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章就能发表?那是因为当时之前没有人研究过,新冠疫情是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我们进行了一个前后对比,去分析前后有没有差异,这就是新视角。这样的文章从来没有过,所以我们要从一个新的视角上去衡量一篇文章。当然,就我们现在来看的话,研究新冠疫情的文章就比较多了。(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量化方法在SSCI论文中的使用技巧与写作应用》,专家:徐老师)
关于论文的“研究不足”,不同的期刊有不同的写作要求。有些期刊要求写“研究不足”,有些期刊没有明确要求,但该期刊之前刊发的文章都写了“研究不足”,那么我们也要写,这是一个套路问题。 写研究不足的时候一定要写客观因素的不足,不要写主观因素。例如,明明有很多种方式可以获取相关数据,但我们却非要写收集不到大量数据、不能进行大量问卷的发放、不能进行外地区域的访谈、不能进行实地调研等等。如果这样来写,编辑和专家就会提出质疑。(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课题本子写完后,自己多读几遍,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都会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们还可以多找几个人看一看,就像论文投稿一样。多交流、多讨论是发现和解决问题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少走很多弯路。对于很多青年学者来说,能够申请到国家课题基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就像北大一位教授说的:成功申报国家课题基金,是一个学者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的里程碑。但实际上,我们也不要过于着急,开始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时,建议先不要考虑结果导向,先去体验这个过程。在过程中,去培养和训练严谨规范的科研素养,这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