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就是重点关注知名学者和他的团队。我们去读这样一些高质量期刊中知名学者、他们的合作者(co-author),或是他们团队的论文,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盲目阅读。因为他们大致的研究方向,要研究的问题基本都是固定的。他们的研究成果,一定是这一特定领域或方向中最顶尖的一些论文。这样一来,我们去读这些论文,就可以从大局上把握整体的研究方向。同时,我们在读这类高质量的论文时,要注意看它们的引用,这样我们就能够发现作者喜欢看哪些其他作者的论文。当我们某一个领域的论文看多了,大家应该都会知道,这背后其实都是有脉络的。我们可以使用树形结构图,将这些文献引用关系画出来。(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专家:欧阳璠)
不管是写定量文章还是定性文章,都要按照论文结构的规范要求。这里的规范要求有四点:政治规范、文字规范、学术规范和格式规范。政治规范需要注意三个问题:学术话语不能严重滞后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不能远离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不能对抗政治话语。文字规范要求文章内容做到词能达意、文从字顺,表述上不能出现歧义和错误。学术规范要注意两点:一方面严防复制造假,注意规范引用,另一方面要注意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格式规范也叫作“研究的范式”,而这个范式遵循“洋八股”的套路,即规定了论文的具体写作格式。(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第一,能够描述出一篇文章的重点,也即前文提到的文章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中心思想、重要的发现,以及作者的观点和证据。第二,要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重点进行重新整理。第三,能够指出文章的优缺点。比如,作者的证据支持是否合理充足。如果是实证研究,那么我们要看文章的假设条件或限制条件是什么。而对于教育学来说,很多时候研究方法可能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看的是,在不同情境下展开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否跟前人的结论有差异等等。第四,当看了某个领域的很多文章之后,我们要把这些文章的观点进行总结。(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专家:欧阳璠)
第一个要素是论点,我们首先要知道论点是什么。第二个要素是理由,理由可以支撑论点。第三个要素是实证材料,只有理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看得到、摸得着的实证材料或者证据。第四个要素就是当有一些相反的证据出现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相反证据的存在,并且解释这些相反证据为什么不会影响论点的成立。其实,这也是使论点和理由之间的关系更为牢固的一种处理方法。当然,有的时候理由和论点之间又存在一些矛盾,导致理由不能证明论点,这时候就需要引入第五个要素,即“原则”,也就是我们中文语境下通常所说的大前提或者原则。(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学术论文中的问题确立与文献写作》,专家:曾凡斌)
精读的第一个目标是,能够用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准确地概括出论文的创新点,并分析出论文的优缺点。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地进行引用。第二个目标是,通过精读文章来掌握其中的研究方法、算法、实验设计等核心内容,并拿来为我所用。要达到这种目的,我们必须反复精读,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需要我们去复现论文。现在的论文,基本上它们的数据都是可获取的。我们找作者要到他的数据之后,可以用他在文中所使用的某种方法,重新过一遍他的数据,看是否能够得到他的研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其实就已经掌握了这个方法。如果是有关实验设计的内容,那我们就看论文中的实验设计的过程是什么样的,而后按照其实验设计的过程去做即可。但无论如何,实现上述目标的前提都是我们要精读,把文章读懂。(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专家:欧阳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