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论文讲究“价值中立”,不存在事先的偏好,越是学术性的文章,越要克制主观表述。主观情感类表述比如“热烈”“非常”等报刊用词,这类词会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而研究中的所有判断或结论都是用事实说话,有一分事实说一分结论,也即要站在客观中立的角度。如果读者在读学术性文章时,看到大量的情感类表述,可能会认为作者价值不够中立,继而判定你的研究缺乏依据——作者想得到某一个结论,所以只看那些有利于自己结论的材料,忽视其他不利于自己的样本,也即带有个人偏好。(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问题导向:学术论文写作教程》,专家:陈云)
创新性强调,你研究的问题应当是创新的。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理论上的突破,或是视角、方法上的不同等。总之,你的问题要与别人不一样。选题一定要有新意,创新性上的不足,可能会导致自己的课题被专家一票否决。如果没有创新,专家在看完课题后觉得你的研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工作,那该课题便很难获得专家的支持从而立项。你课题要比已有的研究“新”,你的选题要新,你的方法、技术路线、研究视角等都要比别人“先进”。(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
若是我们的论文能够顺利通过期刊编辑部的初审进入外审环节,便会收到来自外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做足思想准备,因为专家可能会提出诸如“一点都不看好该论文”等观点。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畏惧,也不要认为专家没有读懂自己的论文,而是要保持礼貌、有耐心地跟学会与他“对话”。与专家对话实际上是论文修改环节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我们要在解释的同时,试着去说服他。如果能让专家审阅我们修改后的论文时,意识到“我没想到,而你想到了,现在你给我的反馈中,不仅证明你想到了,甚至超越了我的想象”,那将是一个相当高的境界。(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
放眼世界,看远一点,不能只盯着中国本土,开阔的眼界能够为中国作者带来帮助。从论文内容的角度来讲,我们不仅要把论文发表在祖国大地,还要把声音传向世界,要让国际能够听到,这样效果才是最好的。比如,全球疫情这一大背景其实是不利于中国学者发声的,很多问题都比较尴尬,但这时候我们更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学术话语往来难以进行,切断对话反而对中国更为不利。从论文发表的角度来讲,国内刊物的数量有限,外语类刊物更少,而放眼世界,投稿就多了更多选择。(摘自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国际人文社科名刊发表策略》,专家:余红兵)
很少有学者第一次投某本高质量期刊直接就被录用,这个概率比较小。不同期刊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也不同。正式投稿前,我们要知道目标期刊的特点,以及该期刊在研究方法上的写作要求。以《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这本战略管理领域内比较高水平的国际期刊为例。最近这些年,该期刊对研究方法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因为期刊目前的主编具有经济学背景,经济学领域的很多学者会觉得管理学的相关方法会有些随意,没有那么精湛,而经济学对研究方法的要求十分苛刻。在这一背景下,就导致这本期刊对于研究方法的要求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即更加强调数据规范,严格要求统计的处理环节以及变量的选择等。(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海外学校的学术能力培养机制》,专家:贺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