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比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我们可以发现:十九大强调“以我为主”,偏向独白式,而二十大中谈到“形成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也即加强我们国际传播的对话能力,这意味着不再独白,而是倾向于与对方进行对话。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选题方向,即通过国别“对比”,来凝练相关选题。比如,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话语权构建有什么差别?具体来说,中国对于贫困治理话语有什么方案立场,而其他第三世界又如何用语言描述他们的贫困治理?当然也可以对比英美等西方国家,研究他们对于贫困问题的描述。上述研究均不是“以我为主”,而是从“一人独白”转变为“二元对话”。(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语言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峰)
“跨界启示”是现在很多人去尝试的一种方式。比如《南戏《琵琶记》多维度英语传播及其中华文化“走出去”启示》,这是一个语言学的人跨界来研究艺术学的东西。另外,《民族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纪录片创作伦理与法律保护研究》这个项目,是法律领域的人跨界研究的。还有《习近平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研究》《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这两个课题,是政治、金融领域的人跨界来研究艺术学领域,而且还是重大项目。很多时候,重大课题往往都是出自于这些跨界研究。当然,我们一般的基金项目也是可以跨界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盲评专家采用的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即“一点淘汰法”和“比较法”。“一点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们认定的关键标准,课题就被否定。就我个人而言,我首先看的是选题,比如选题的立意、价值和现实针对性,还有选题的新颖性。如果课题选题有新意,以前从来没见过,那我可能先挑选出来优先查看。当然也有专家可能不是看选题,而是看格式。“比较法”即对看似同等条件的申请书,专家根据自己制定的优先顺序标准进行筛选,优中选优。一般的“盲评”是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就是“一点淘汰”之后,再在剩下的部分里面进行比较,优中选优。(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法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世波)
“民生福祉”相关选题,要突出人民性,始终把“人”放在中心位置。《面向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设计研究》这个题目就起得很好,“主动健康”意味着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去追求健康,而不是生了病以后被动地接受医院的服务。现在是“大健康”时代,我们就是要追求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文化消费》是2022年的一个课题,题目也比较新。它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关注人民的消费。还有《提升国民幸福指数的多维设计方法论研究》,这个选题也很有意义。特别是我们现在要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那么,从国内大循环角度来说,提升国民幸福指数是非常重要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选题新颖度”是课题评审最重要的标准。选题使盲评专家获得对申请书的第一印象,如果选题是新颖的、前沿的,往往专家就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如果是已被反复研究过、缺乏创新性的选题,一般会被直接淘汰。 同时,如果申请者没有“问题意识”,申请书未列出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会直接出局,所以课题的选题一定要凸显“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选题与现实当中的某些问题是直接相关的,研究目标和应用价值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问题意识”是学术研究的灵魂,一定要在一开始就提出问题,把自己的研究问题置于申报书最显眼的位置。(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法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姜世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