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课题申报者没有前期成果,这里面也是有一些技巧的。比如说可以进行多样化的展示,即除了论文外,还可以去展示一些专利或获奖情况,这些也都可以算作成果。当然,还是要以论文成果为主。如果有正在投稿但还没有发表的论文,也是可以写上的,这时候可以呈现该论文的报告。另外,如果投的是外刊,可以选择预印本作为前期成果的代表。一些比较成熟的学科,比如心理学,甚至把没发表的论文题目直接写上,这也是可以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如果编委决定将稿件送去外审,那么,首先需要选定审稿人。一般会选2至5位。主要有以下三种选择方式: 一是从引文里选,即编委在读某篇论文时,看重点引用了哪些学者的论文。然后,就会找这些论文的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来评审。一般会找通讯作者,因为通讯作者会提供联系方式。二是根据论文的关键词,搜索期刊现有的作者库、审稿人库。三是有些期刊会要求作者自己推荐3至5位“希望评审人”和“不希望评审人”。当然,编委可能会采纳我们的推荐,也可能不会采纳。(摘自《编辑教你写论文:论文刊发前后的注意事项》,专家:周国梅)
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的新颖性非常重要。比如艺术学专业的课题题目,很少出现唐三彩、兵马俑等,因为太熟悉了,别人一看可能就觉得没意思。 “长城”虽然大家也很熟悉,但是以下几个课题却体现出了一定的新颖性。比如《长城图像研究》,研究长城的图像,研究对象很新;《长城文化旅游绿色产业带建构与治理模式创新研究》,从它作为旅游产业的当代意义去写,角度很好;《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性发展研究》,研究“数字化保护”,也比较新。 唐三彩、兵马俑也可以从数字化的角度去研究。上述研究视角创新要想真正实现,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自己本身是该领域的;其次,有这方面的资源,比如课题组里面有该研究对象的博物馆馆长。(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
通常来说,国外期刊审稿人在进行评审时,首先要判断“是否与该期刊相关”。对于专业性比较强的期刊,比如专门研究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期刊,如果收到一些社会心理学的论文,除非这些论文运用了实验来研究社会心理学,否则很难合适该期刊。 国外专业性期刊审稿的评价维度有以下几个:审稿人会先判断与该刊是否相关,研究问题是否重要,综合判断研究质量(包括研究设计是否合理、数据分析是否可靠),表达是否清晰(写作质量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写作风格是否合适,还有就是作者在文献综述时是否引用了相关的、合适的文献,而不是非常牵强地去使用一些不相关的文献。(摘自《编辑教你写论文:论文刊发前后的注意事项》,专家:周国梅)
我们一定要对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反复推敲,确保其可读性。可读性这方面,可以借鉴白居易“老妪能解”的典故。白居易写完诗之后读给老妇人听,她能听懂了,就说明这首诗的可读性是很强的。同理,写完课题申请书之后,也可以拿给身边非本专业的人去看看,忽略专业性术语,询问一下对方是否可以看得懂我们写的内容,以此确认我们想要做的研究描述得是否清楚。如果非专业性人员都能看懂我们的内容,那么在可读性上基本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艺术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介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