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有的学科比如数学,它分析的角度、逻辑以及视野等是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的。其他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这种涉及到考证、田野调查以及人类学研究的方法,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中,去获得相关内容。因此,建议大家可以去看其他学科的论文来进行借鉴,比如哪些理论或方法与我们的研究相关联,就可以去学习。(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广义的质性研究追求一定程度的普适性。比如相关研究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原因在于不同社会观念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观念肯定不是仅影响接受访谈的女大学生,该结论适用于所有学前专业女大学生。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普适性结论,用社会观念的影响来解释女大学生的学习倦怠问题。同样,有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的工作倦怠是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改变的结果。该结果也不是只适用于研究所调查的那几位乡村教师,“时空结构改变”这一归因分析,放到绝大多数的乡村教师身上同样适合。这些结论虽然是通过质性研究得出的,但是结论具有一定程度的普适性,这就是广义的质性研究。(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
“二十大”报告中给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规划,比如在国家层面做了诸如“中华外译”之类的一些项目。而我们在相应的学科转型时,也需要与这些方向的发展进行对接。个人认为作为学者,不限于只有一个研究方向,可以同时做多个方向的研究。这些不同的研究方向从研究角度、思路框架上都是能够互相丰富、互相补充的。甚至在写论文的时候,也有助于我们采用多角度相比较的方式进行探讨。总之,多做几个领域的研究对自己是有好处的。(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
以“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实际研究”这个选题为例,该选题的主要内容是共同富裕的制度设计,其中会涉及到制度经济学以及三次分配的问题。比如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有什么样的内涵,现实背景是什么,未来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进行制度设计,这也是我们在研究这类问题当中的一个难点。此外,“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指标研究”这个选题,在二十大报告当中,社会主义现代化主要是一些描述性的内容,如“人民生活更美好”“科技创新实力更强”等。但是该选题还要求我们去研究这种描述性内容的指标,那么就要纵向去看几个发展阶段,比如每个发展阶段是什么情况。因此我们需要熟悉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我们在看“二十大”报告的时候,要想到从中确认自己课题的关键词。同时,我们也要去关联好我们自己的理论界定,以及相应的研究领域中的一种相关的定位和描述。这就是问题导向。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所谈论的问题导向,包括问题意识,也通行在我们当下的研究当中。 我们的研究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很多时候它可以是非常学术的。搞课题研究可以非常“学术”,或者非常“高山流水”,就比如主体问题、身份问题等。有的问题它可能的确是我们先预设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我们用自己的文本去证实这个理论。(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外国文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陈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