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框架要按照规范来写,但是在投稿前还是要再回到期刊里,看期刊的要求是什么,也要去看期刊里面已发表相同方法的文章,琢磨人家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方法和套路。例如看已发表的文章通常用什么样的题目,是喜欢用四六句、短句还是点睛之笔的那种,这些一定要琢磨,这就是期刊主编、编辑审稿的一个偏好。然后看文章的结构,例如引言是不是很长,文献回顾部分的文献综述是不是单独列出来的,要根据这个期刊上已发表的多数文章的结构来进行修改。(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若想做出有深度、有价值的狭义的质性研究,那就不能仅停留在对现象的描述和对原因的分析上,得透过对现象的描述提炼出一个核心概念,或者是提出一个独特的观点、视角。能否提炼出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狭义的质性研究是否完成。扎根理论是狭义的质性研究里比较经典的方法,其实它和种树一样,根扎下去了,最后的目的在于开花结果,生根发芽都不算达成目的。“开花结果”就是通过扎根研究提出一个新的、有价值的概念或理论。学术界其实是把扎根理论当成一种提出新理论的方式,即新理论的生长点。因此,狭义的质性研究关键,要看你有没有提炼出核心概念或者新的理论。(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
课题选题要做到三个结合。首先,选题要和当前国家政策及发展热点相结合。建议大家认认真真学习二十大报告,选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内容仔细阅读。其次,选题要和自己的研究方向及积累相结合。我们不能看到大家都在研究某个东西,而自己没有相关的研究基础,却还要硬着头皮去做,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坑。最后,选题要和历年的立项项目名单相结合。选题时要考虑学术需求,即要体现出我们所做选题的附加学术价值。现在社科基金的课题本子中,会让我们去陈述一下以往该领域社科基金的研究项目,如果我们的研究较之前的项目没有什么突破,就不具有研究意义,也没法体现创新。(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
很多同学写出来的都是构想式的大段的对策建议,这是不可取的。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前面论证很详实,数据和资料找得非常充分,写得非常好。可是看到后面,结论部分写了七条启示。我就在想:一个事情能有七条启示吗?这很不容易。再仔细一看,这个启示把什么内容都写了,包括“教师队伍发展”“国家政策”“一流学科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科学研究” 等等,结论部分不能这么写。总之,要踏踏实实地根据研究结论来写研究建议,从研究结论里面提炼研究建议,不能对研究结论做过度的推论和不合理的概括。(摘自科研工匠系列讲座《谋定而后动:C刊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专家:王老师)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不宜过多,三至五个为宜;其次,从内容上来看,一定要严格基于前面“选题依据”部分提到的理论、方法与问题去写;最后,从写作的逻辑顺序来说,先说明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然后解释围绕此研究对象具体从哪几个研究问题展开,最重要的是写清楚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几个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充分体现出层层递进。(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管理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王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