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就是要解释被研究的对象,为了能够将其解释清楚,研究者就应“进入现场”。定量研究并不要求“进入现场”,比如现在很多从事定量研究的学者,不经问卷调查,直接从数据库里选取数据,至于那些数据是如何从活生生的现场进入冷冰冰的数据库,他们毫不关心。数据库里有多少数据,他们就用多少来展开研究。但质性研究一定要“进入现场”,只有进入现场才能够看清楚被研究者的方方面面,只有经过多角度观察才能将其来龙去脉解释清楚,而质性研究的价值也正体现于此。(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
现在很多初学者,尤其研究生们,因为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希望能够“短、平、快”地得到成果。这是整个生存状态的问题,也不能过分苛责。但是我觉得一定要“留一手”,要为自己考虑,学会如何“固本”。因为总有一天,马脚会露出来,会暴露出基础不牢固的本质,等到了那个时候就会发现难以继续推进研究,想再恶补也为时已晚。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能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生时代那些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学生,很多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他们能够把文章写好,往往是因为做到了“大量阅读”,而且阅读面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广度,对我们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摘自语言学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在线研修班《国际人文社科名刊发表策略》,专家:余红兵)
定量研究也好,思辨研究也罢,它们所追求的都是一种共性阐释,即“揭示真理”。但质性研究不是为了揭示真理而生,大多数的质性研究只聚焦某一个案或者一类小群体,因此揭示不了真理,只能揭示所研究的对象,解释一下他们面临的具体问题。该思想的提出,其实与解释学及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有密切的联系。解释学强调解释,即我们要解释清楚某一想法的成因,至于该想法是否具有普世价值,是否能够推而广之,那就不属于解释学研究的范围了。解释学不强调这些,而质性研究也是如此。(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
课题选题应当具有重要价值,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价值,即对现实有帮助。相信大家一般都会选择具有实践价值的选题,但课题申报阶段的关键在于你能否说得清晰、明白,令评审专家信服,选题能力上的差异就体现于此。二是理论价值,该价值与创新性密切相关。很多在教学一线实践多年的老师或年轻学者,并不知道自己的研究具备何种理论价值与理论贡献。其实,课题基金的评审专家是较为看重理论价值的,因此应当写清该课题的理论突破是什么。(摘自《二十大政策热点与2023年教育学课题选题与申报》,专家:薛海平)
质性研究和新闻报道最主要的不同,其实就在于能否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新闻报道将现象描写得非常生动、深刻,但再深刻也不过仅停留在对现象的呈现上。记者其实就是在描写现象,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学者就需要透过现象来发现本质,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则很难算得上是在做广义上的质性研究。而狭义的质性研究,则要看你能否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论。很多人借着扎根理论的头衔“扎下去了”,但最终没能提出什么新的东西。当我们扎根田野看到各种现象时,或许会觉得自己获得了什么“新发现”,但若是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其实众人皆知。(摘自教育学学术前沿与研究方法在线研修班《教育学如何进行质性研究》,专家:周序)